第487章 暖心人(1/2)
偶尔遇事,不过是特例。
如果经常碰到,还找不到原因,多半要从玄学角度考虑。
此时的李逵就是这样,他一直都想着为大宋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当然,一开始在出生地百丈村,他也有过当山大王,甚至造反的念头。可惜随着越来越有钱,他发现造反很没前途。
大宋的情况很奇怪,如果是异族来打,朝堂也好,民间也罢,总有人喊着要不死不休,但同时也有喊着给异族足够的好处,让他们退兵不好吗?
说白了,投降派太多,不好弄。
可要是大宋本国的百姓要推翻大宋王朝,从普通百姓到官员,甚至没本事的将门,都一个个不能忍。
可见,大宋外圣内王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变法派被反对,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变法派要改变大宋的对外战略。这方面章惇做的最出格,他甚至心里有了和辽国开战的准备。但章惇也知道,他固执的想要改变大宋的对外战略,多半是不得人心,吃力不讨好的傻事。
这也是为什么在大宋造反,很没有前途的原因。也许一个地方的百姓愿意造反,因为活不下去,但是大部分百姓不愿意造反,甚至认为造反让他们损失惨重。声势浩大的造反不是没有。京东东路至少两次十万人的造反,攻破州城,最后还是失败的原因就是,造反主持者一直在众叛亲离的倒霉境地。
而朝廷用一招招安,不知道熄灭了多少志士的鸿鹄之志。
即便李逵准备行善,立志做一个对大宋有用的人才。他却发现,自己周围都不是什么好人,进入官场之后,他首先被贴上了外戚的标签。
外戚,是什么?
外戚是奸臣标配。
然后接触的官员,苏轼、晁补之、黄庭坚就不说了,这是传统文人,他们更在乎内心的精华和灵魂的升华,反而对朝政并不那么关心。一个朝廷官员,对朝政莫不关心,显然和忠臣这个高大的评价有点距离。
其次就是苏辙和范纯仁,前者傲娇,性格更倾向于古之士大夫,怎么说呢?士大夫必称君子,君子自然要和自己志趣相投,才能相等的人在一起。李逵在苏辙面前露脸这么久,一句夸奖都没有,就很成问题。
至于范纯仁,是个好人,但老范家的传统,抠门的性格遗传了范仲淹的十成十。当然,范仲淹抠门,那是对自己,他告老还乡之后,还把自己一生积蓄就捐了出去创办义学。范氏义学延续了八百年,经久不衰。甚至数百年后,还是人才辈出,比如说帮助满清平定中原的范文程……唉,这厮不是什么好鸟。
但总的来说,范家的家教很好。
范纯仁唯一的缺点就是抠门,喜欢贪图些小便宜,然后一手和稀泥的本事在两派之间颇有威望。
可算起来,范纯仁只不过不是奸臣。至于说忠臣,就难说了。毕竟宣仁太后说他是忠臣,小皇帝赵煦说他是奸臣,到底听谁的?但要问本心,范纯仁肯定是忠臣。
至于大宋工科宰相苏颂老爷子,处理政务的能力一般,但是好礼。有句话这么说的:事君尽礼,人以为陷也!
意思就是,对待国君全部按照礼仪的规范去做,这人看起来就不像是好人。
苏颂就是这样的人,很无辜的被变法派贴上了奸臣的标签。但本质上,他算是个君子,同时也不是奸臣,是忠臣。
可李逵除了和苏颂老爷子关系很好之外,基本上在忠臣界没几个私交深厚的尊长朋友。
反倒是李逵在奸臣界的牌面越来越大,郝随就不说了,他们是一荣俱荣的关系,自然要相互帮村,但这位是宦官,甭管好坏,自古宦官界就没出过几个好人。童贯,算是不错的关系,至少小事托付童贯是不用担忧的,但他也是宦官。其他的,蔡京如今和李逵大有摒弃前嫌的心思,只要再给他找些来钱的好门道,李逵相信,他和蔡京兄弟相称也不远了。
高俅?
甭管高俅好坏如何,但这是兄弟,坏不坏的不要紧,重要的是在一起不用互相提防谁,多自在?
至于邢恕,这位是缺德冒烟的奸佞,但问题是,这家伙信誉也很好。给好处就尽心尽力办事,绝不拖后腿。
还有小字辈宦官梁师成,这厮好像跟了贤妃,刘清菁。
随着李逵步入官场,他发现自己脑袋上似乎套了奸臣光环一样,到处吸引奸臣来结交投靠。
李邦彦,甭管他是否是那个浪子宰相。
但李邦彦伺候人绝对是一流的水准,而且心思缜密,做事滴水不漏。就是人跳脱了一些,学识也很好。李逵发现这货写出来的文章很有新意,说明此人文思敏捷,算是有才的人。说不定去了太学,还真有希望科举高中。
……
李逵是个善于开导内心的人,突然身边又多了一个奸臣,让他很不舒服。但没过多久,李逵却发现,大宋如今活着的奸臣他差不多快集齐了,有这碗老白干垫底,他还怕啥!
想到这些,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
风陵渡,李逵和郝随的行程被耽搁了足足一个月。
没办法,他们不仅是带着随从,各自还带着不少礼物。西北虽是苦寒之地,没有什么让中原人稀罕的特产。唯独骏马例外。
以前和西夏吐蕃交战,河湟,河曲的战马都运不来。
加上辽国也不卖战马给北宋,导致北宋的好马奇缺,价格高到离谱。如今李逵和郝随的手里有的是骏马,这次,他们从马群里选了两百匹战马出来就是为了送礼。
大河冰冻,要是冰层不够厚实,根本就不能过战马。
所以他们只能等。
至于说为什么他们不从函谷关过?
山路,尤其是在冬天,大雪过后的山路,可要比从大河冰面上过危险的多。
好不容易,等到快过年之前,他们才安全渡过了黄河,进入了开封府的地界。
再次入京,李逵的心境已经有了一些变化。
去年这个时节,他也在京城,等着省试和殿试。备考的紧迫感即便是李逵也倍感压力。只不过普通人无法看出他内心的焦躁而已。时过境迁,再次看到了东京城的繁华之后,李逵发现,自己竟然没有好好的深入了解这座繁华的都市。
可惜,年前对于官员们来说,都是非常忙碌的时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