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家园(2/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深秋,天气渐凉,但对于鄱阳郡的人们来说,心却越来越火热。
大规模屯田,已经在南北鄱水流域地区展开,无论是各地大户,还是外来豪商,都募集人手,购买大量铁制工具以及耕牛,在官府的规划下,选定地块,动手开荒。
争取在来年春天,能够完成播种,用两到三年时间,将开垦出来的生田,其粮食产量提升到能够养活耕田者。
然后再过几年,将生田变成熟田,提升的产量,能够外销,或者用与换取铜引、瓷引。
某地,一大片刚过火的荒地里,大量青壮手持农具,驱赶耕牛翻地、挖掘沟渠,地头上旌旗招展,不同颜色的旗号,代表着不同的‘阵地’。
一如打仗般,青壮们隶属于不同的队伍,在各自的“阵地”里劳作,争取将这些荒地开垦为生田。
武祥站在一处小丘上,看着眼前火热朝天的劳动场景,颇为感慨。
转头对着身边的王乐笑道:“王叔,等明年夏秋,稻麦成熟,一眼望去,可就是满目金黄。”
“对,一眼看去,望不到头的金黄。”
王乐说着说着,笑逐颜开:“今年冬天,我们可不能闲着,把沟渠挖好,堰坝筑好,雨季蓄水,旱季放水,那么这里就是旱涝保收。”
负责调度物资的庞秋插话:“过得数年,生田变熟田,我们一年到头,天天都能吃上白米饭!”
“没错,但是,得努力才行!”武祥大声说着,“按计划来,一环扣一环,可不能出岔子。”
众人聚集在一起,研究起“施工方案”。
这片荒地,范围很大,是李笠划定的开荒地区,虽然地势相对平整,但是灌溉起来有些麻烦,因为只有一条不大不小的河从中间穿过。
所以,需要挖掘出不少沟渠,以河流为主支,各沟渠为分支,尽可能让绝大部分土地都能得到灌溉。
又要在一些凹地处筑坝,蓄水成塘,必要时也能灌溉周围土地。
那么,开荒和挖掘沟渠、筑坝蓄水,都要同时进行,为此,武祥组织起数万人的队伍,对这一大片荒地进行开发。
这么多的人需要组织起来,光靠一两个人是做不到的。
于是,武祥根据李笠的安排,将李家部曲、昔日的郡廨小吏们,以及李笠麾下的材官营老兵动员起来,按照军队的架子,组织起开荒队伍。
“各级将领”,带领各自的“兵卒”,根据统一的安排,进行不同的分工协作,有队伍负责“作战”,也有队伍负责后勤、物资转运调度。
数万人的开荒队伍,在经历过战火锤炼的老兵们带动下,有条不紊的按照‘施工方案’,将大片荒地渐渐开垦为农田。
然后,除了雇佣来的青壮,其他人,都能分得田地。
这些人之中,有白石村的村民,以及许多跟着珠署打渔的沿湖村落渔民。
有当年聚集在白石村东河岸作坊的少年、护院,以及作场员工;
有跟着李笠捕鱼、养鱼的郡廨鱼梁吏及其亲友,有李笠的部曲们,以及李笠在建康募集的几拨兵卒。
光是这些人,人数就已经接近两万,因为各种原因,追随李笠左右,然后满怀憧憬,在这里建设新家园。
因为能分田地,所以大伙干劲十足,从年初到现在,已经把这大片荒地,开垦得初现雏形。
用心耕作三五载,这里就是阡陌相连的大片农田,秋天时举目望去,满地金黄,家家丰衣足食,库房里装满粮食。
之前,李笠的请求,朝廷取消了鄱阳郡的珠役,武祥没了官职,却闲不下来,作为李笠的左臂右膀,带着队伍开荒。
只要有了田地,人心就会稳定下来,按照李笠的话说,那就是“有恒产者有恒心”,两万余人,跟着李笠在此生根,然后继续开垦周边荒地。
“到时候,家家住上大瓦房,每家至少有三个月的存粮,可以度过春荒。”
武祥笑吟吟的说着,把李笠当年说过的话,重复一遍:“新年,每家釜里,都有一只鸡,一尾大鱼,人人都能换一身新衣裳!”
这段话,没人质疑,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荒地,人人都在畅想稻麦成熟时的壮观景象。
鄱阳郡,不仅李笠在组织开荒,也有许多大户组织人力物力开荒,本地人守不住,就雇佣外地劳动力。
因为交通便利,豫章郡、寻阳郡有不少无地百姓,在商贾的招募下涌入鄱阳郡,涌向南北鄱水沿岸地区。
大量的田地,在南北鄱水流域出现,大量青壮,会在这些新开垦的地方定居,过得三五载,可不得了。
哪怕这些田地和人口,因为种种原因,依旧不会登记在官府黄籍,但切切实实的粮食产量,以及定居人口,就是不得了的本钱。
武祥想着想着,踌躇满志。
有田地就有粮食,有了粮食就能聚拢大量百姓定居,有粮、有人,什么事都好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