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六十一章 不一样(续)

第六十一章 不一样(续)(1/2)

目录

午后,寒山上忽然响起笛声,笛声悠扬,汇聚成乐曲,回荡在城池上空,街道上过往行人不由得驻足细听。

夏侯琦就是其中之一,他来寒山已有一段时间,很快就被每日午后定时响起的乐曲所吸引。

这乐曲为笛子吹奏,声音特别响亮,所以夏侯琦认为非人力能够吹响。

果不其然,仔细一打听,得知山上有名为“风笛”的大型乐器,虽然也是笛子,但风来自水力推动的风箱,再由人来操纵各笛的风门。

据说当初齐军围城时,就是被风笛吹奏的北地乐曲激起将士思乡之情,以至于军无战心。

乐曲声中,夏侯琦继续向前进,一名僮仆紧随其后,走着走着,夏侯琦忽然觉得天空一暗。

抬头看去,却是一道高架水渠挡住了阳光。

夏侯琦看着这几乎和城墙等高的石砌高架水渠,有些失神。

寒山城规模越来越大,虽然就在寒山堰旁,但扩大的城区里,居民取水颇为不便,打井不好打,所以需要水渠供水。

一开始是在地面开凿水渠,却容易因为下雨或者各种原因,杂物、泥沙进入水渠,导致水质变差。

于是,徐州州廨调集人力物力,修建了这一道长长的高架水渠,以寒山(山腰)为起点,横贯寒山城南北,为城中居民提供干净的饮用水。

这道高架水渠为石砌、拱桥样式,上有水渠,据说渠宽一丈,必要时可以走人。

远远看去,就像一道有无数拱门的横梁,横在寒山城上空。

别处城池,可没有如此景观,甚至建康也看不到,所以高架水渠可视为寒山城(北城也有一道)的标志建筑之一。

夏侯琦继续向前走,街边是一处空地,方圆大概四百步,地面为鹅卵石所砌,中心有一个水池,池边有石砌围栏。

池中间有一眼井,井口高于水面,内有泉水不断喷涌而出,然后流入池中。

他第一次看到这池子时,以为真是地下泉水喷涌,后来得人介绍,知道正是高架水渠向这井供水,所以才会有水冒出来。

也就是说,这眼井,就是城中供水点之一,居民只要提着桶来到水池边打水即可。

而溢出来的井水会沿着沟渠向外流去,和其他流水一道,流入一个“排污渠网”,将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排泄物及废弃物带走。

寒山城的排污渠网很密、很大,各排水渠定期清理,并有顶盖,即便遇到连日暴雨,也能把城内雨水排出城外,不怕产生内涝。

夏侯琦站在水池边,看着居民打水,看着潺潺流水,觉得这里比寿阳城好多了。

只要一下雨,寿阳城里街道便泥泞难行,出行的人若无车辆、肩舆代步,只能光脚穿着木屐,挽起裤腿,在一片泥泞之中行进。

这些泥泞之中,还夹杂着人、畜的便溺,却避无可避。

到了目的地,还得洗脚、换上赶紧的鞋子,才能登堂入室。

在寒山就不一样,夏侯琦住了一段日子,发现下雨、雨后的寒山城,街道颇为干净,因为地面为鹅卵石铺成,也没有太多积水。

虽然许多人也是光脚踩着木屐出行,但到了目的地,脚上只是有水以及些许泥沙,擦一擦就行,不像在寿阳那样。

想到寿阳,就想到了家族目前的窘境,夏侯琦抖起精神,继续向前走。

当年梁国开国时,谯郡夏侯氏出了勋臣夏侯祥,其子夏侯亶、夏侯夔,连任南豫州、豫州刺史。

当时豫州州治寿阳,于是夏侯氏族人在寿阳聚居,广置田产,家族兴盛。

但谁也没想到,六七年前的侯景作乱,夏侯氏居然出了附逆之人。

此人名为夏侯譒,为夏侯夔子,带着夏侯氏子弟投奔侯景,夺了寿阳城不说,还助纣为虐,随着叛军攻打建康。

后来夏侯譒兵败身亡,侯景没过多久也败亡,朝廷当然要清算附逆之人,当时附逆的淮南豪强,基本都被斩草除根。

寿阳的夏侯氏同样也大祸临头。

所幸,夏侯譒的兄弟、堂兄弟,在侯景之乱中,也有为朝廷效命甚至捐躯者,所以聚居在寿阳的夏侯氏族人,总算是逃过一劫。

却从此一蹶不振,夏侯氏在寿阳的大量田产、族产,因为夏侯譒一伙被清算,于是被罚没。

且夏侯氏因为出了夏侯譒这个附逆勋贵子弟,导致朝廷对聚居在寿阳的夏侯氏族人愈发提防。

相比同为开国勋臣家族、寓居淮南的河东裴氏,谯郡夏侯氏前途一片黯淡,族人之中,除了当初奋力抵抗侯景叛军的几个有官位者,近年再无人能入仕。

如此窘境之下,夏侯氏族人只能自谋生路,因为大量田地被没收,许多人不得已只能去经商,以养家糊口。

夏侯琦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现在似乎机会来了,朝廷收复彭城,重立徐州,镇守徐州的新平公李笠,居然站稳了脚跟。

但即便如此,这位年轻的刺史想要有所作为、朝廷想要在淮北有进一步的收获,就得壮大徐州军府,不断募兵以编练更多的军队。

募兵,自然是就近募兵,那么两淮子弟就有了从军报国、立功受赏的机会。

这个机会,对于夏侯氏族人而言,也是一样的。

而徐州产业兴盛,煤、铁制品畅销,哪怕不从军而是经商,对于夏侯氏族人来说,也是不错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