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临高启明 > 第三十五节 战后(二)

第三十五节 战后(二)(2/2)

目录

二、组织性极差,除了军事组员尚且能够有效的听从各组组长的指挥进行战斗之外,军事组几乎无法指挥临时组织起来的群众。“乌合之众”,何鸣在总结会上如是说。

三、防护方面,钢盔+防刺服的装备被证明是有效的。但是这次战斗暴露出来的问题是防护面积过小,四肢、面部都缺少防护。需要开发进一步的防护产品。

四、战略过于拘谨,把自己局限于百仞滩,没有利用己方在火力、通讯和机动力上的优势主动出击,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

五、百仞城的设防显然不足,需要加强

但是会议的焦点却是下一步的战略方针。

稳健派依然坚持以两点一线为主要活动中心,加强基地的防御,在造成既成事实之后以工业和技术发展为核心,形成完备的城市和工农业体系,用丰富的物质、优越的生活和和先进的技术形成“明灯效应”,吸引当地人加入流通和建设,最后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

激进派则嘲笑稳健派是真正的“乌龟流”,明明己方的实力大过对方三个世纪,却畏敌如虎,只缩在壕沟和铁丝网后面,不敢去争夺主动权。他们提醒对方,如果不主动出击,摧毁当地的大明统治中心,临高的资源就永远不能为我所用。而且这个统治中心将会一次又一次的组织各种各样的敌对活动。

“临高县今天可以发动这样一次两路并进的进攻,明天也许会派出人来搞偷袭,从前他们也搞过。而未来我们肯定会离开基地越走越远,去搜集各种物质,每次都靠军事组来护送吗?”

激进派列举了占领县城的各种好处:首先是可以捕获县城里的大量人力作为劳动力,其次通过缴获的赋役册可以征税征粮,还能获得县库里的大量物资钱粮……

这些好处使得许多人都开始心动,虽然稳健派举出史料和现实作为武器:告诉他们城里没有多少居民可以给抓来当苦力,从明代的临高县志看,本县一直不怎么富裕,县库里也不会有多少物资粮食。

这时候激进派的代表人物马千瞩却意外的提出把这个问题暂时搁置一下,着重解决这次战斗中暴露出来的训练和组织方面的问题。

训练工作的确是空白:上岸来十几天,每天都在劳作,根本没时间,实弹打靶也只做过一次,每人打五发子弹就把计委心疼的直叫了,五百个人就得二千五百发子弹。穿越众在这次战斗中损失最大的就是他们的子弹消耗,在这次前后不到一小时的战斗里,消耗了差不多三千发子弹,这可真是个可观的数字。而子弹总库存只有一百万发……这种训练和小战斗就用去了这么多子弹,接下来的仗怎么打?什么时候能生产出金属定装子弹呢?

至于组织性的问题,显然和军训不足有直接的联系。萧子山在会议上提出:各个专业组在战斗中都表现得不错,这显然是因为平时一直在一起工作,彼此熟悉的结果。问题主要出自那些每天临时编组的各种所谓“基本劳动力小组”。这种小组建立伊始是固定编制的,实际现状是每天都根据人力资源部门的调配临时组成,结果大家互相之间即不熟悉,又缺少信任感,平时干活没事,遇到危急状况就难以团结在一起。

经过讨论,执委会重申了小组的方案:全体穿越者,除了家庭单位之外,单身人士以自由组合为前提,建立起固定的四人小组,每个小组推举一名组长负责,共同参加劳动,住房也尽量安排在同一间宿舍。通过同吃同住同劳动来增进友谊――大学里的宿舍兄弟之间的关系都比较铁的。

每个小组,都配发一支sks步枪作为小组装备,这样大家平时就有机会用步枪进行练习,即避免了战时才发枪,大家对武器不熟悉,又防止了人手一支步枪,造成军火失控的局面。

以这些小组为基本单位,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军事训练,增强彼此之间协同水平。紧接着,北炜又抛出了一个新的训练计划:“狩猎”。

“每次我们军事组出动5人,再带2~3个普通小组,”他详细解释着方案,“脱离我们现在只沿着文澜河行动的模式,向各个方向的纵深进行侦察,校正地图,清查各种资源――”

小组在行进的时候将抓捕单个或者小股的行人,必要的时候,对当地的各种武装人员进行袭击,通过战斗来锻炼队伍,以边走边训,比在基地里走队列练打靶要更接近实战。将穿越者的威权散布到全县的各个角落,使老百姓知道他们的到来,散布必要的恐怖。

这个计划显然带着血淋淋的气味,但是温和派决定不反对,毕竟二十一人受伤的现实在那里摆着,如果要否决这个计划,激进派势必会重新抛出攻打临高县城的提案,以目前的情绪,稳健派并不觉得自己会在投票中取胜。最后稳健派同意这个“狩猎”计划,作为激进派不再提出攻占县城的妥协。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