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王朴离去、南下真定(2/2)
王斗也是随着众人高叫,在定州大捷的鼓舞下,己经越来越多的明军敢于出城野战袭击敌人,现在军情乐观。此次清兵入寇,比历史上艰难得多。
正在这时,却见一个护卫急入帐内,向卢象升禀报。
卢象升满面笑容地站起来:“又有圣旨来到,众将,这就随本督出迎!”
……
在中军大帐外,又有一个太监向卢象升等人宣读圣旨,除了嘉勉之外,便是催促卢象升立时率兵前往真定。
这个早在卢象升的意料之中,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圣旨的后面,还提到山西军情紧急,要卢象升分出一部分兵马,让大同镇总兵官王朴率领他的本部麾下,立时回援山西,以解太原危急。
卢象升呆了一呆,还是立时接旨领命。王朴也接了圣旨,还有一道兵部的檄文,接到圣旨的时候,他的表情很奇怪,随后沉痛地过来,向卢象升叩拜告别,他哽咽地道:“督臣,末将走了,可惜不能再鞍前马后,追随督臣杀敌了。”
卢象升眼中隐隐现出泪花,亲自搀扶王朴起来,温言对他说道:“将军不必如此,你回援山西,也是一样为国效力,倒不一定要跟随本督麾下。”
他交待王朴:“无论将军到了哪里,都需记得忠义报国的道理。”
王朴哽咽道:“督臣教诲,末将记下了。”
他与杨国柱与虎大威拱手而别,二人也满是叹息,无论他们以前如何看不起王朴这种花钱买来官位职务的纨绔子弟,但这些时日的并肩作战,多少有些战友情谊,临别之时,二人都是依依不舍。
离别时,王朴也拍了拍王斗的肩膀,叹道:“可惜不能再与将军并肩作战,此战后,若将军到了大同,兄弟必将倒屣相迎。”
王斗郑重地与他施礼而别,不论王朴在历史上如何不堪,至少目前这场战事,他表现得有板有眼,值得自己尊敬。同时他心下浮起阴影,各人只道山西危急,兵部调王朴回援合情合理,只有王斗知道此事可能是杨嗣昌在背后搞鬼。
杨嗣昌这个人,颇有政治与军事才干,只是目光短浅,心胸狭隘,报复心极强。他与卢象升只不过政见不同,就如此处心积虑,因私人意气而不顾大局可叹可惜啊。
当日王朴便领军拔营而走,留下一大片空荡荡的营寨,宣大军士眼见军中兄弟又少了几千人,原本高涨的士气不免低落一部分。卢象升又招集全军将士激励,才让落下去的士气回升一些。
王朴走后,卢象升所率领的只有宣府镇总兵杨国柱,山西镇总兵官虎大威,还有王斗,宣府参将张岩等人,兵马约在一万。第二日一早,在孙承宗率领的全城乡绅百姓欢送下,卢象升领军离开了高阳。
离开路上,王斗频频回望高阳县城,此次离开高阳前往真定,前途莫测。让王斗安慰的是,在昨晚自己郑重要求下,孙承宗总算愿意离开高阳城前往保定,解除了王斗内心一个隐忧。
历史上清军围攻高阳城前,孙承宗的好友蔡鼎,还有茅元仪等人,都劝说孙承宗到保定避难,或者干脆到南方去,孙承宗都婉言拒绝了。最后他以八十高龄,率全家子侄及高阳百姓奋起抵抗,最后六个儿子、二个侄子,十二个孙子侄孙全部殉国。或许是此次清兵围困的感慨吧,孙承宗不忍拒绝王斗的好意,最终答应了王斗的请求,保存此有用之身。
王斗总算放心地离开了高阳,虽然自己力量有限,但大明的忠义之士,自己能救一个是一个吧。
一个朴素的愿望。
……
从高阳城到真定府城近三百里,卢象升,王斗等人一直往南而行。
此时清兵己经深入真定府的衡水、枣强、赞皇、临城、高邑等地。虽一路上遇到不少清兵大股小股敌人,不过畏于这只军队的威名,各清骑只是远远旁观,并不敢靠得很近。所以一路行来,虽不时有一些小股的接触战,总体行军顺利。
念于军中有大批的粮草辎重,卢象升等人都有过痛苦挨饿的经历,知道兵荒马乱的,筹备粮草极为不易,有银都没地方买,军中携带的粮草,就是这只大军的生命线。
所以兵部塘报虽催得很急,卢象升还是听从了杨国柱等人的意见,稳重行军为妙,大体全军一天行军六十里到七十里。
几天后,也就是在崇祯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这天,卢象升,王斗一行人,全军到达真定府城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