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规矩的问题(5)(1/2)
人类的智慧在集结
人类的大脑在退化
我经常去逛书店。在一家书店里,有个老阿姨跟我说过三次话。
第一次,我正在店里寻找某一本书,那个老阿姨拍了拍我的肩膀。
“北野先生,您已经有一个月没来这里了吧。”
然后她用很轻的声音,就像在说悄悄话,告诉我说:“我是在店里面监视是否有人偷书的。”
那天是个雨天,老阿姨手里拿了一把伞,装成一个普通顾客的样子在店里面巡视。
第二次是在一个炎热的季节,时间离第一次隔了一年多。
还是那个老阿姨,悄没声地走到我的旁边,跟我打了声招呼:“好久不见啊。”
这次她手里提着个购物篮,看上去像是在书店里随便兜兜。
然后是第三次。这次,老阿姨的脸上似乎有几分落寞的神情。
“北野先生,我做完这个月就不做了。谢谢您一直以来对我的关照。”
我不清楚她有什么要感谢我的地方。
在三年左右的时间里,我们总共才说了三次话。开始是碰到了在店里担任监视任务的老阿姨,她主动来和我打招呼“您常来我们店啊”,中间是“好久不见啊”,结尾是“到这个月底我的工作就结束了”。这么有始有终的,都可以成为一出戏了。
这个可以为我拍电影提供一些启发,我这样思索了一阵。
不用拍得很长。用三次十五秒的镜头,就可以描绘出这位老阿姨的人生片段了。
这种事情在网上书店里是碰不到的。
虽然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这种小事往往会出乎意料地使你体会到人生的质感。这是你坐在电脑前绝对体验不到的。
手写的信不仅能传递内容,还能反映出情绪。即便没有明写出来,有时也能传递出写信人或愤怒或喜悦的心情。而对读信一方来说,可以从信里读出写信人的智力水平、教养程度,甚至能读出他的性格。
一言以蔽之,手写的信是有个性的。
而邮件的话,就反映不出这种个性或某些微妙的含义。
在一个小小的画面里,用统一化的文字,基本是没法反映出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来的。
一生下来就习惯用邮件的年轻人也许会这么说:“你说得不对。我们有表情符号,也可以传递出心情呀。”
但是,通过这种方式传递出的心情,顶多也就是在文字“我发飙啦”的后面,加一个哈哈大笑的表情符号。
而且,不管你对新发明的表情符号动什么脑筋,它都会在一瞬间流行起来,全国各地的小青年都会起劲地模仿。
虽说文化就是一种模仿,但不管是模拟式的模仿,还是符号式的模仿,抑或是文字式的模仿,都不可能跟原形一模一样。完美的模仿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一种人不是叫作“造假的天才”吗?不管你模仿得多么逼真,它和真实之间总还有微妙的区别。正因为有这种区别,当你在模仿某个作家的风格时,会在不知不觉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风。
但是,数字式的模仿可以简单地完成完美的复制,只要复制、粘贴就行了。所以严格说来,那不是模仿,而是剪贴。因为和原形一模一样,所以不可能发生变化。
拜这种技术所赐,邮件的世界不仅文字,就连个人的情感表达也变得像流行的t恤衫图案一样整齐划一了。
当然啰,只要是人做的事情,就不可能完全整齐划一。我知道,小青年们也在按他们的方式尽力开动脑筋,想方设法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情绪。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们的智慧和方法都局限在手机邮件的狭小屏幕内。微妙的情绪或复杂的思考什么的,都被更加简单明了的情绪或思考代替了。
把耳朵听不见的声音去掉,这样的事情在此再次发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