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汴京失陷(2/2)
这成了他最后的遗言,愤怒的百姓冲上来,将他抓住撕成了碎片。这位对宋朝怀有好意的使者就这样死于非命。 [46] 斡离不也许想不到,他出于善意派使者前来提醒宋钦宗,但皇帝却没有能力保护使者。在混乱中,人们已经失控了。
刘晏在死前听说城已经破了,这是否符合事实呢?
装神弄鬼
闰十一月二十四进攻之后,宋军阵营的士气已经降到了极点。金军在各方面的组织能力都强于宋军。比如,金军进攻城墙死亡人数在两千人以上,他们能在当天就把尸体全部移走处理掉,这既避免了士兵们看到尸体之后出现恐慌,也表现了对烈士的尊重。
但金军攻城时杀死了宋军三百五十多人,尸体就在城上,却没有人收尸。直到第二天士兵们仍然可以看到死去的战友,这些人破脑贯胸的惨状一直在眼前晃来晃去,提醒着活人,等他们死后也会变成这样。
北宋给予守军的赏赐也不到位。王宗濋许诺给士兵委任状、金碗等,都没有兑现,这让士兵们以为皇帝让自己卖命,却不想出足够的买命钱。 [47]
到了闰十一月二十五,宋朝君臣都知道不能指望这些士兵了。于是,他们转向了最后一支神秘部队,也是最厉害、最无敌,一定要留到最后使用的那支军队——何666 招募的“奇兵”——以及一个叫作郭京的人。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种宗教传统从东汉末年开始,源源不绝一直持续到现代,那就是道教。所谓道教,与哲学上的道家并不是一回事,道家是一种哲学理论,强调一种来自“玄”或者“无”的自然观,在社会上强调简单,减少政府干预,回归自然状态。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虽然号称来自道家哲学,也强调到自然中去放纵自己,但在组织上实际上是儒教的一个变种,强调对于君臣礼法的遵从,是一个听话的宗教。他们总是依附于统治者,希望统治者在吃鸡时能够分一块鸡腿给他们,而他们崇尚自然只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姿态,实际上是为了入世。 [48]
比如,道教中一大分支全真教,在创始人王喆(王重阳)时期,由于天下大乱,他选择了隐藏起来;但他的弟子丘处机(长春真人)就不一样了,当成吉思汗需要长生不老药时,立刻找到了丘处机,他随即放弃了所谓的隐逸,万里迢迢从中国山东到现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去见成吉思汗,试图分一块肉。但由于他“没有长生之药,只有卫生之道”,成吉思汗不感兴趣,把他打发回去了。 [49]
道教的组织化和对权力的崇拜接近于汉代的儒教,但它又有一个非常不同的特点,叫作“法术”。儒教从来不重视法术问题,但道教的法术却是五花八门,大致分为炼长生丹、堪舆和奇门异术三类。炼丹又分为炼外丹和炼内丹。所谓外丹,就是用雄黄、水银加上各种矿石,炼成金丹,服用后就可以长生不老。所谓内丹,也叫练气,在唐代盛行,就是什么实物都没有,只要练习吐纳,就可以在体内形成内丹,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由于内丹比起外丹更加简单,所以内丹的流行程度逐渐压过了外丹。
所谓堪舆,指的是道教的一些“实用”技术,主要是勘察风水等。
所谓奇门异术,则包括得更加广泛。最典型的是清代末年的义和团,人人都声称可以刀枪不入,但他们一旦进入战场,就迅速倒在了欧洲人的排枪之下。也许现代人对于义和团相信超能力到不怕死的地步感到吃惊,但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上,奇门异术作为一股暗流,始终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即便皇帝也会相信有所谓的仙丹、奇门异术,他们盖宫殿、建坟茔也都会找道士去堪舆。
在道教中,炼丹属于较为上乘的功夫,特别进入到练内丹阶段,就已经无法验证真伪了,不用担心被戳破。堪舆属于中乘功夫,家家户户都用得上,但又不把它当作很神秘的事情。奇门异术属于下等道教,因为它可以被验证,比如义和团,弄得不好,不仅面对西方的排炮就把性命搭进去了,还会贻笑千年,聪明人自然要避开这个坑,只有愣头青才会走上奇门异术这条狭窄的路。
宋徽宗时期,恰好是一个道教的高峰期。宋徽宗本人号称“道君皇帝”,全称是“教主道君皇帝”。他在位时更是大肆建筑道观,如玉清和阳宫、上清宝箓宫等,而且他尊崇了许多道士,在他的带领下,整个官僚系统都更加迷恋道教。 [50]
宋钦宗末期权力最大的两位大臣,宰相何666 与枢密院孙傅都是道教信徒,他们自然相信道教的理论,对奇门异术也不陌生。他们担当汴京城的守卫工作后,寻找这些奇门异术之徒,也就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奇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招募,并隶属于何666 的。
奇兵中,最重要的一个头目名叫郭京,他属于道教系统中的草根和无赖一类,属于“下九流”。他号称会李药师的法术,擅长“六甲兵法”。这种兵法使用七千七百七十七人,做起法来可以生擒两位金军元帅。郭京的手下还有不少神人,比如刘宗杰、傅临政等人,有的号称“六丁力士”,还有“北斗神兵”“天关大将”等。 [51]
还没被朝廷招纳时,郭京就聚集了汴京城的上千无赖,在天清寺修炼“六甲兵法”。金军来了,北宋朝廷缺乏士兵,就把他招来授了个成忠郎,隶属于何666 的奇兵。
最初郭京并没有受到太多重视,但随着北宋士兵的短缺,郭京手下一万二千奇兵就逐渐显出了重要性。这时,他的官已经升到了武翼大夫,朝廷显然是要指望他出战了。
郭京感觉到了自己的重要性,也变得更加大言不惭。他表示,只有在朝廷最危急的时候,才用得着奇兵出击。只要没有到这个时候,他就根本不用上阵。
郭京的名声越传越大,人们称呼他的时候,都恭恭敬敬叫他“郭相公”。他所招募的人也不以身体条件为基础,而要看是否有自己的一套神秘学的理论。只有和他的“六甲兵法”合拍的人才会被招募。有一位卖线的,郭京一见到他就授予将军的职位,因为卖线的“相”很符合他的胃口。另一位叫作刘无忌的卖药道人,因为会头朝下倒立泥中乞讨,也被郭京招募了。有个正规军的武臣愿意当他的裨将,他拒绝了,说:“你正月就要死了,怎么可以当我的裨将?”
人们问他这样的兵怎么打仗,他就回答:“我的兵不用打仗,只管去砍头就行了。”
金军进攻越来越激烈,郭京却越来越镇静,他号称可以在三天之内将敌人打跑,直追到阴山脚下。
闰十一月二十五,北宋的军队实在抵挡不住金军的进攻了,宰相何666 与枢密院孙傅请求郭京,这已经是最危急的时候,再不出兵金军就打进来了,郭京才决定在当天出战。
他出战时的规矩很多,先在城墙上挂了天王旗,号称可以让敌人丧胆。之后大开宣化门,派他的人马出战,他自己留在城头上指挥。
汴京城的士兵百姓一听说郭京出战了,纷纷来到城墙上,向下张望,看他怎么打仗。观望者达到了数千人,跟着起哄的还有数千人。 [52] 郭京一看,连忙命令所有的人都下去,就连守城的将士也不准待在城头上。只有张叔夜率领着数百精兵在宣化门瓮城的城头上做护卫。
平常打仗时,城内的士兵往往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出城作战,一部分爬到城墙上满弓待守。开启城门后,出城作战的士兵们列队走出城门,与敌人厮杀,城墙上的士兵要随时注意城外的动向。如果胜利了还好,但如果失败了,在败军退回城内的过程中,城上的守军就显得非常重要。他们必须拿捏准时间,让过败军,再用弓弩将敌人射回。败军进城后,立刻关闭城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敌军不会乘着混乱进入城中。
郭京让守卫者下了城墙并离开城门,城内的人就无法观察到外面的战况了。整个京城的命运就交给了他的“六甲兵法”。一旦失败,敌人就会乘机进城,守军无法做出快速反应阻止他们。
这个命令在平常可能会被守军拒绝,但整个城市都把希望放在郭京肩上时,就必须承受这种风险。于是,守军们没有抵抗就都服从了。
六甲奇兵出城后,郭京本人留在城头上指挥,将外面发生的一切报告给城内翘首等待消息的人们。很快,他的消息传来:奇兵先锋已经与敌人接战,得到了数百战马。人们听到消息兴奋不已,继续等待着好消息。
过了一会儿,听到消息说奇兵缴获马匹已经数千之多,又一会儿,奇兵已经攻占了敌人的壁垒。郭京的好消息不断,但突然间,城门砰然而闭,人们才意识到刚才的好消息都是假的。
事实上,奇兵部队刚出城,就碰上了敌人的数百骑兵,金军的铁骑一下子将奇兵冲散,一瞬间战斗就结束了。
由于吊桥上压了太多的尸体,留在瓮城上的张叔夜的士兵拽不起吊桥,只好在慌乱中将城门关闭。郭京在城门关闭前的一刻,率领剩余奇兵冲出了城,号称要亲自下城作法,打败敌人。他出城后,乘着乱急匆匆向南逃走。由于当时金军正集中火力攻城,并没有重视这支逃兵,这个汴京城最后指望的“大救星”迅速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 [53]
离开汴京后,郭京带着残兵一路南奔,还宣称自己可以撒豆成兵,撒草为马。第二年二月份,郭京到达襄阳时,围绕在他周围的还有三千余人。在襄阳,他把军寨驻扎在了一个叫作海子头的地方,他本人则居住在一个寺庙里(洞山寺)。在这里,他找了一个赵姓的宗室,想将他立为皇帝。
襄阳的宋朝官员制置使钱盖、西京总管王襄,以及统制官张思正试图制止他,但郭京不听。恰好在这时,奇兵在汴京保卫战时的作为被流亡的人们口口相传到了这里,郭京的光环褪去了,宋朝的官员对他也不再客气。张思正率军袭击了郭京,将他俘虏,在送往宋高宗行在的途中,由于受到了土匪的袭击,张思正为安全起见将郭京杀死。这一天是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五月初二。 [54]
再回头看郭京离开之后的汴京城。由于城门关闭及时,金军并没能顺着城门进来。但随后,他们开始利用云梯爬城。由于事出仓促,金军的准备也并不充分,他们只有一架云梯,可供五十人同时上城。可实际上,只有十几个人登上了城墙。 [55] 如果按照平常的守卫标准,这十几个人很快就会被守军杀死。但不巧的是,守军大部分都已经被郭京赶下了城。到这时,守军们还没来得及重新回到城墙上,少数城墙上的人见敌人来了,不是作战,而是转身逃跑下城。
十几名金军首先将城墙上的楼橹点燃,引起了更大的混乱。这时,更多的金军也上了城,将他们的黑旗插得到处都是。
城内的百姓一看见黑旗和大火,都大声喊:“金兵已经上城了。”
当大约三百金军上城后,他们分成东西两队沿城墙向两边攻击,将城墙上的守军清除,并利用箭弩压制对手。大量的宋军被压制在城墙下,无法收复城墙的控制权,他们将武器抛弃,四散于城中,成了溃军。
与此同时,金军在城外的铁鹞子骑兵已经待命完毕,一旦城门大开,就迅速向城内杀来,到这时,宋军已经不可能再夺回外城的控制权了。
在四面城墙中,南面最先崩溃,其次是东西两面,只有孙傅守卫的北面城墙抵抗时间最长,到第二天才陷落。 [56]
金军占领城门之后,统帅们要求士兵占据城墙,暂时不要下城参与劫掠和厮杀,但他们并不能完全保证军队的纪律。更严重的是,大量的宋朝溃军已经成了首都的最大公害。他们逃下城墙后,开始对城内进行大规模劫掠。百姓们苦不堪言,他们一方面听说城墙失守,另一方面又要受到溃军的骚扰,这座和平了一百多年的城市已经不懂得何为战争,却又不得不承受其最深的打击。
尸体铺满了道路,其中有汴京城的保卫者太尉姚友仲。作为第二次汴京保卫战中的主要指挥官,姚友仲尽全力守卫了汴京一个月。如果没有他,汴京城早已陷落。但他最后没有死于金军之手,却死于溃军手中。
除了姚友仲之外,张叔夜下城后被乱军砍了三刀。金军焚烧通津门时,宦官黄经臣向皇帝的宫阙两拜后投火而死。统制官中,还有何庆言、陈克礼在与敌人对抗中死亡。北宋官员中还有中书舍人高振力战至死。 [57]
在新城中,数百金兵来到了醴泉观,这里是一队宋军的驻扎地,宋军人数远远多于金军。但一听金军来了,宋军却迅速崩溃逃走,加入了乱军。 [58] 公卿大夫都换上粗布衣服,逃到小民家里躲藏。
官员、使臣、士兵、宦官都成了受害者,死亡人数不计其数。到了晚间,除了北宋的溃军,金人中纪律不好的散兵也下到了城中开始掳掠。汴京城四处火光冲天,百姓哭声震地,一副人间地狱的景象。 [59]
这些劫掠大都发生在外城,而汴京城的内城(旧城)暂时仍然掌握在宋军的手中,所有的内城城门都已经关闭。但在内城的东城墙中门丽景门(旧宋门)有一个水门,人们就顺着水路进入旧城之中。
旧城内也已经乱成了一团,最大的争议在于皇帝的去留。即便金人攻破了外城,守卫皇帝的部队还有一万多人,马匹数千。张叔夜虽然受伤,但他还是率军力战,让金军遭受了不小的损失,在接下来的四天,他一共杀死了两员金(耳)环贵将。汴京城陷落的当天,张叔夜手中还有两万兵马,加上卫戍部队的一万人,足以保卫皇帝冲出重围。
在这些部队和军官中,最积极的是指挥使蒋宣和李福。他们甚至冲到了祥曦殿,见到了皇帝,催促他赶快逃走。但奇怪的是,宋钦宗竟然并不想走,蒋宣甚至冲上去抓住了皇帝的衣服,想强迫他离开,皇帝吓得大叫:“你是什么人!敢这样做!”
蒋宣恳请皇帝离开,但皇帝找个借口就钻进了内殿。一直守在皇帝身边的秦桧出来,委婉地问蒋宣:“你们这样护驾,真的能够保证皇帝安全地逃出去?”
秦桧的问话让众人沉默了,谁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于是军队就此散去。 [60] 为了让蒋宣安心,皇帝封他为防御使,意思是不会秋后算账。但不到二十天,皇帝就下诏诛杀了蒋宣、李福等人(十二月十三)。 [61]
在城陷后逃走的还有北宋大将刘延庆、刘光国父子。在收复燕云的战争中,刘延庆的失职,造成郭药师无法夺回燕京城,这也成了宋金关系的转折点。金军曾经问马扩这样的人应该怎么处理。但事实上,刘延庆虽然被贬黜,但到了汴京保卫战时又被委以重任。
城陷之后,刘延庆也和张叔夜一样劝说皇帝离开。皇帝拒绝后,刘延庆带领兵马匆匆离去,宣布要先为皇帝夺回一个城门供逃跑之用。他和儿子刘光国率领兵马直扑西城墙中门开远门(万胜门),夺门而逃。 [62]
在城池失陷的当天夜里和第二天早上,万胜门就这样四敞大开没有人管,城内的溃军和百姓听说万胜门开了如同洪流一般向万胜门冲去,从这里逃走的有数万人。兵民出城后不知道该去哪里,就向南走,到了皇帝的别苑琼林苑里。在这里,刘延庆父子也在整理军队,准备继续逃走。
闰十一月二十七,在琼林苑聚集的兵民竟然达到了十几万人,刘延庆带领这些人一同逃生,他们向西经过普安院,遇到了金军的铁骑。刘延庆鼓励大家拿出死拼的精神来突围,但士兵和民众都不敢答应。刘延庆只好让他的儿子刘光国率领五十骑兵到金军阵前转了一圈,金军没有袭击他们。刘光国回来后,刘延庆继续鼓励人们前进,这些已经被绑上了战车的人迫不得已,只好向前冲去。他们在金军铁骑的冲击下一触即溃,刘延庆和儿子刘光国都死在了乱军之中。 [63]
据称,刘延庆是在金明池中淹死的,而刘光国带着王黼的爱妾张氏逃跑,逃了十余里被敌人追上,只好先将女人杀死,再自杀了。 [64]
【注释】
[1] 范仲熊的回忆见他写的《北记》,转引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2] 参考《宋史·钦宗纪》。
[3] 参考《梦粱录》。
[4] 参考《汴京遗迹志》。
[5] 参考《汴京遗迹志》。大梁十迹:夷门,古城,吹台,隋堤,上源驿,愁台,陈桥,艮岳,青城,官渡。
[6] 参考《东京梦华录》。
[7] 参考《靖康纪闻》。
[8] 也有书写作王宗礎,现统一为王宗濋。
[9] 参考《靖康纪闻》。
[10] 根据《宋史纪事本末》。《续资治通鉴》为闰十一月初三。
[11]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12] 参考《靖康纪闻》。
[13] 参考《避戎夜话》。
[14] 根据《靖康纪闻》。《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记为闰十一月初八。
[15] 参考《靖康纪闻》。
[16] 参考《续资治通鉴》。
[17] 参考《靖康纪闻》。
[18] 参考《靖康要录》。
[19] 参考《靖康要录》。
[20] 参考《靖康纪闻》。
[21] 《大金吊伐录校补》第一〇三篇。
[22] 《大金吊伐录校补》第一〇四篇。
[23] 《大金吊伐录校补》第一〇六篇。
[24] 《大金吊伐录校补》第一〇五篇。
[25] 参考《靖康要录》。
[26] 参考《瓮中人语》。
[27] 《大金吊伐录校补》第一〇七篇中,杨真诰作杨真干。
[28] 参考《瓮中人语》。
[29] 参考《瓮中人语》。
[30] 参考《三朝北盟会编》。
[31] 参考《瓮中人语》。
[32] 参考《瓮中人语》。《大金吊伐录校补》第一一一篇。
[33] 参考《靖康要录》。
[34] 参考《宋史纪事本末》。
[35] 《大金吊伐录校补》第一一三篇载,赵士说为宋钦宗皇伯。
[36] 参考《三朝北盟会编》。
[37]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38] 参考《靖康纪闻》。
[39] 参考《续资治通鉴》。
[40] 参考《靖康纪闻》。
[41]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42] 《三朝北盟会编》引《宣和录》。
[43] 参考《靖康要录》。
[44] 参考《靖康要录》。
[45] 参考《靖康要录》。
[46] 参考《三朝北盟会编》。
[47]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48] 关于道教的讨论,可以参见作者另一部作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
[49] 参考《长春真人西游记》。
[50] 参考《宋史纪事本末·道教之崇》。
[51]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靖康要录》。
[52] 参考《靖康纪闻》。
[53] 参考《靖康要录》。
[54] 参考《三朝北盟会编》。
[55] 参考《靖康要录》。《续宋编年资治通鉴》记载只有四人。
[56] 参考《靖康纪闻》。
[57] 参考《宋史·钦宗纪》。
[58] 参考《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59] 参考《靖康纪闻》。
[60] 参考《靖康要录》。
[61] 《三朝北盟会编》,一同诛杀的还有一个叫作卢万的人。
[62] 参考《朝野佥言》。
[63] 参考《中兴遗史》。
[64] 参考《续宋编年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