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人生假设:看清自我限制的规则(2/2)
关于行为的检验,我有一个案例分享。
我有一个来访者,刚到一家公司工作。她总会表现得很积极阳光,在这种积极阳光里甚至有了一些用力过猛的味道。
她会讲一些笑话来逗大家开心,对每个人的情绪都很敏感,如果团队里有人不开心,她就会反省:是不是我没做好才惹对方不高兴。
所以她就生活得很累,想要有所改变。
通过做心理x光片,我发现她心里的一个重要假设是:如果我不表现得积极乐观,我在团队中就没有价值,别人就不会喜欢我。
于是,我们就设计了一个行为测验。
我让她在周一周三周五的时候,努力去表现得积极阳光,去讲笑话,关心每个人的情绪,就像她平常所做的一样;
在周二周四周六的时候,则不去关注别人的情绪,而只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我让她每天记录心情的变化,和团队心情的变化。
这样的设计既保留了她自己的习惯,也为新的可能的行为提供了空间。一星期以后她又来到咨询室,我问她结果怎么样,她说:
我自己的心情是有差异的,我发现不去关注别人的情绪,我自己会很忐忑,可是也会有些解脱。而努力去关心别人的情绪,则会很疲惫。 最让我意外的是,我觉得团队的心情根本没什么变化。他们压根就没注意到我在做这样的行为测验。我甚至还去问了一个相熟的同事,她一点都没看出我在这几天有什么区别。
我说:“是啊,你这么努力地表现自己,把它当做一件重要的事,可是别人其实却没那么在乎。如果别人没那么在乎这件事,他们怎么又会根据这件事,来决定是不是喜欢你呢?”
她沉默了。后来她不再把表现得积极阳光当做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她卸下了自己的负担,只是偶尔需要的时候,才去关心别人的情绪。
她内心的重大假设,也慢慢松动了。
我自己有时候也会用这个行为测验的方法来做一些改变。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在背后抱怨我的合作伙伴。我很不喜欢自己这样,可就是没办法停止。
我决定尝试改变。于是,我画了一个心理免疫x光片。
当我看到第三栏 ,也就是抱怨的好处时,我发现,我是在用背后抱怨的方式,强化我的需要,同时在防止冲突和矛盾。
我很少直接向别人提请求和需要,因为我很怕别人拒绝,伤了面子。可是,我又有这样的需要。
所以抱怨,就变成了折衷方案。
隐含在我的行为背后的,是我的重大假设: 如果我直接表达不满,说明我很苛刻,别人就不会喜欢我;如果我直接提要求,别人很可能会拒绝,就会引发冲突。
所以,我想设计一个行为测验:直接提出要求,而不是在背后抱怨。
恰好那段时间,我在做一个节目。他们给这个节目取了一个很媚俗的名字,我很不喜欢。
可是,编辑说:“陈老师,现在市场都需要这样的标题,直接、有用。”
原来我跟编辑争论过,她坚持,我就答应了。按以往的做法,我就会放弃,又在背后抱怨。
现在,我想做点不一样的。我想再一次提出我的要求。
也许你会觉得,这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挑战,但是对一个总是说“好”的人,其实也很有难度。
当我提出我的要求时,编辑说:“陈老师,我们不是说好的吗,为什么要改呢?”
我说:“我不喜欢。”
编辑说:“时间来不及了。”
我想了想说:“这样,我想请你们的负责人来看看,帮我想一个名字。”
编辑想了半天,说:“那好的。”
第二天,那个负责人跟我联系,说:“陈老师,我昨天看你的稿子看到两点多。我确实觉得原来那个题目是不够牛,我想了一些牛的题目。”
这个行为测验,带给了我一些新的领悟: 如果你觉得重要的东西,你就要去争取,而不是背后抱怨。
哪怕时间很紧了,我也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因为自己的东西,只有你自己认真对待,别人才会认真对待。你在背后抱怨,就是把责任推卸给了别人。
所以现在,每当想要抱怨的时候,我都会先想想:我有什么需要没有直接表达,我是不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
同时我也看到了,当我直接表达我的意愿以后,别人并没有对我表示不满,也没有产生冲突,相反,他们更重视了。
渐渐的,我内心的错误假设也随之改变。
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讲了怎么设计行为,来验证内心的假设。
说起来,行为测验其实挺有趣的,它就像带着一份地图去旅行。旅行总是要去看别处的风景。
当我们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时,其实我们也是去免疫系统之外、重大假设之外的世界旅行。这其实是一种更加深刻,更加有意义的旅行。
下节课,我们来继续讲行为改变,讲讲如何利用环境线索来推动改变。
我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