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了不起的我 > --近的思维:如何走出焦虑

--近的思维:如何走出焦虑(1/2)

目录

我们说,一条河流要流动起来,有三个条件:张力、河道和源头活水。

前面的课程里,我们讲到了前两个条件:创造性目标带来的张力和让张力变成行动力的方法。这节课,我们来看河流流动的第三个条件——源头活水,也就是与现实接触。

近的思维方式:与现实接触

为什么说现实是源头活水?

我在想这一讲内容的时候,去运河边走了走。运河边的花都开了,桃花、樱花、梨花,五颜六色,很多蜜蜂正忙着采蜜,清风拂面,水波荡漾,孩子们绕着广场跑来跑去。一个父亲懒懒地坐在椅子上,偶尔瞟一眼不远处的孩子。

现实就是一部永不落幕的戏剧,随时随地都有新鲜事发生。唯一不同的是,走近它,感受它,其实这是一种近的思维方式。

这是什么意思呢?

近的思维方式,就是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这些事情是流动的、不断发生着变化的。

那相对应的,另一种思维方式就是远的思维方式,指的是关注想象中的、抽象的、远的事情。这些事情常常是静止的、僵固的,是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

近的思维会不断跟现实接触,让现实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是一条不断有源头活水的河流。而远的思维,是只注重头脑中已有的规则,这些规则让你只能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这是一种拒绝改变的思维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前面所说的僵固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是同一种思维方式——远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这么说呢?

僵固型思维不是看重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不是看你付出的努力,而是评价你这个人怎么样,聪明不聪明,这是远的思维;

应该思维只执着于头脑中已有的规则,而不关注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也是远的思维;

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呢?把一件现在发生的坏事,用永久的、普遍的和人格化的方式进行概括、推演,这就是远的思维。

其实,远的思维的存在,也是有道理的。

你面对的信息无穷无尽,所以你必须要把这些信息封装起来装到我们的头脑里,让它们变成了我们头脑中的概念、观点、评价,变成了一些刻板印象。

远的思维能够帮助我们省略加工需要的认知资源,同时,因为抽象和规则化,它让我们面对的世界有了更多的确定性。

但是,远的思维也限制了我们的成长。

如果固守这些远的思维方式,你就看不到正在发生的事情,新的东西就不会进来,你的思维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打个比方,远的思维像是看电视,你觉得自己能看得很清楚,但你看到的,都是电视导演想让你看的;

而近的思维呢?像是在现场,也许细节太多,你会被淹没,但是你会看到更多、更真实的东西,因为你就在那里。

在学习正念的时候,我的老师曾跟我说,很多时候,我们的心都是浮的,有很多念头产生,这些念头把我们带离到此时此地。

为了让心安顿下来,你就需要有一个焦点。

如果你在这个焦点上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你就会变得专注。而你一专注,你就在这件事里面了,就像在现场一样。

正念很强调专注当下,强调此时此刻。这跟近的思维强调的东西是一样的。所以我也把近的思维方式,叫做正念思维。

正念思维的三条原则

那么,我们要如何学习近的正念思维呢?

其实,思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就是学习一种新的语言。

经常会有焦虑的来访者跟我说:“这一切有什么用呢?”“我为什么总是这么糟糕?”“我根本做不到!”“一切”“总是”“根本”,这些关键词,就是远的语言的特征。

它们是非常概括和抽象化的,当我们用这种方式思考的时候,基本上没有我们能够控制的事情了,除了自我厌恶和自我谴责,我们对此也无能为力。相反,近的思维却是生动的、丰富的,充满了变化的可能性的。

怎么来学习近的思维呢?我给你总结了三条原则。

第一条原则: 用描述性语言,而不用评价性的语言。

所谓的描述性语言,就是不加自己的评价,少用形容词,而尽量用动词来描述正发生的事情。

这有点像镜头语言,在电影里,一个导演是不会告诉你他是怎么想,或者主角怎么想的,它只会如实呈现演员的表情、动作和对话,让你自己去感受。而你感受到的,都是很近的、很鲜活的东西。

为什么要用描述性语言而不用评价性的语言呢?

因为评价性的语言已经用我们头脑中的观点、概念对信息进行了封装和加工,它会阻碍变化的发生。

在心理咨询里,用描述性语言描述咨询室里发生的事情,是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基本功。

假如一个人说“这个妈妈很控制”,“这个女儿乖乖的很听话”,那他在想法里,就已经不自觉地把她们放到了一个很难改变的位置。

所以,咨询师只会说:“这个妈妈在咨询室里指着女儿说,我不允许你这样做,而女儿则低着头一言不发。”

注意一下这两种语言的区别。在后一种语言里,你会好奇发生了什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好奇她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可是如果你只是说“这个妈妈很控制”,那就很难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了。

第二条原则: 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