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了不起的我 > --职业转变:如何应对职业变动与转型

--职业转变:如何应对职业变动与转型(1/2)

目录

在前面的几节课里,我讲到了转变的三个心理历程:结束——迷茫——重生。接下来,我想分别讲讲生活中最常遇到,也是最重要的三种转变——工作的转变、关系的转变和创伤后的转变。

这一讲,我们就先来讲:工作的转变。

真实的自我存在吗?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动的时代。工作的变动,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变动。

这也难怪,工作不仅是我们参与社会的途径,也是塑造自我、体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找一份好工作。

可是什么是好工作呢?

每年毕业季,很多优秀的大学生都会想去那些赚钱的行业、赚钱的大公司。有时候他们会说,进这些公司很难,因为竞争很激烈。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这样的选择并不难,因为你不需要去思考我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并根据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的选择。

当然了,我觉得年轻人在职业选择上走常规的路,积累一些职业经验也是必要的。

可是我也见过很多人,有了一定经验以后,开始困惑:这个工作真正是我想要的吗?我真的要以这种方式过一生吗?很多人由此开始了艰难的职业转型。

这些年,我看到很多周围的人完成了,或者正在进行职业的转型。

有从it男变成了一个作家的,有从公司高管变成心理咨询师的,也有从程序员变成木匠的。

有些职业转型跨度没那么大,可能只是从一个公司的部门换到了另一个部门,但是所经历的心理历程是类似的。

职业转型绝不是找一个能赚更多钱,有更大职业发展的工作那么简单。每一个职业背后,都有一个自我。

· 在公司做运营,这是一个自我;

· 在机关单位当公务员,这是一个自我;

· 在大学当老师、创业或者做一个自由职业者背后,都有一个自我。

这个自我关系到别人怎么看待我们,我们怎么看待自己,也关系到我们会怎么行动、思考和感受。

所以,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就是新旧自我更替的过程。而这,也是职业转变最难的地方。

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个来访者,她在一家it公司做产品。产品的工作有很多的沟通,有时候也要去争取资源,可是她觉得自己不擅长这些。这让她有很多的烦恼。

她问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职业,是不是更适合做那种有创意的、设计类的工作。我问她为什么这么想,她说,以前做过一个职业倾向测试,好像说自己更适合那一类的工作。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想法,通过类似职业倾向测验这样的工具,来发现真实的自己,然后根据这个真实的自己来规划自己的职业选择。

这种思维方式的问题在哪里呢?

我觉得,问题在于,当我们说发现真正的自己时,我们正在以一种静态的方式看待自我。

我们假设,自我是一个已经成型了的东西,只不过它被类似纱布之类的东西遮住了、蒙蔽了,所以你看不到它。而你所要做的,就是把遮住自我的纱布拿开,看清楚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的,然后根据这个真实的自我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

而实际上呢?

在你做出选择之前,根本没有所谓“真实的自我”。所谓“真实的自我”,是在你寻找和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选择一个“可能的自我”

与真实自我的假设相反,斯坦福大学认知心理学家黑兹尔·马库斯(hazel ark)提出一个关于可能的自我的理论。

这个理论说:与所谓的真实自我不同,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很多可能的自我。

这些可能的自我,有些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化的自我,有些则是我们非常厌恶的、不愿意去扮演的自我。

这些不同的可能自我,在你的内心展开激烈的斗争。它们好像在对你喊:选我选我。你选了其中的一个自我,那另一个自我就会不断衰退直到消失。

而职业转型的过程,就是选择其中一个可能自我,让它跟真实的世界发生互动的过程。

如果这个可能的自我在现实中是适应的,那它就会逐渐成长起来,变成真实的自我。如果它不适应,那我们可能就要换一个可能的自我,重新做类似的尝试。

如果你已经转型成功了,回过头来,你会有一种“一切理当如此”的感觉。可实际上,在萌芽期,这些可能的自我只是你心里的一个念头。

以我自己为例。

我博士毕业以后,在浙大的心理中心工作。那里有我喜欢的部分,比如聪明的学生、教学和咨询,也有我不喜欢的部分,比如事业单位通常会有的种种约束。

我这个人生性自由,不习惯被约束,只想钻研自己的业务,对行政的东西总是不太上心,这给我自己带来了一些麻烦。

偶尔我也会冒出一个念头:我要不要辞职,去做一个自由执业的心理咨询师?

可是这只是偶尔想想。如果你那时候告诉我说,一年以后我会从浙大辞职,我一定会觉得你是在胡说八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