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转变:如何应对关系的结束(2/2)
这种理想化为我们保留了关系的美好,同时也增加了结束的困难。
所以,如果你正结束一段关系,你也可以提醒自己:你所失去的,并不是一段完美的关系,无论你把它想得多美好,它都不是。
如果这段关系本身已经充满了厌倦和冲突,其实谁提出的结束,并不重要。
第三种拒绝结束的形式, 是让自己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
情绪是有对象的,悲伤虽然不好受,但它也是一种联系的方式。
我有个来访者,和前男友分开快三年了。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仍然是打开前男友的微博,看看他在做什么,固定得像一个仪式。
前男友的微博里会有老婆孩子的照片,会有现在的生活,当然不会有她的痕迹了。每当看到这些,她都会黯然神伤。
我一直不明白,她为什么非要用这种方式让自己悲伤。直到有一天她跟我说:
“我在前男友那边已经找不到感情的痕迹了。如果我还悲伤着,说明这段感情还在。如果我也好了,那这段感情就真的结束了。”
她宁可让自己悲伤,也不愿去承担结束的痛苦。因为后一种痛苦,要疼得多。
我听到另一个姑娘跟我说过类似的话。她说:
“失恋了。但我却不想结束,不想从痛苦中走出来,觉得结束像是一种背叛,哪怕痛苦也宁愿留在过去。”
停留在过去有什么好处呢?
大概是,它还会在我们的心里生起一些虚幻的希望,我们借由它来对抗孤独。而承认了结束,就是从心底承认我们已经永远失去了所爱的人。
可是,就像我们在前面所讲的,如果不经历结束和迷茫,你又怎么能迎来关系里的重生呢?
如何接受结束?
那最终,我们是怎么接受这种失去的呢?
心理学家库伯勒·罗斯(kubler-ross odel)曾经研究过一些重症患者的心理。她说,这些重症的患者接受自己生病要经历五个阶段。
其实,这五个阶段也适用于接受像分手这类关系的结束。
第一个阶段, 是否定。我们不相信关系真的会结束,还以为只是跟过去一样吵架而已。
第二个阶段, 是愤怒。觉得自己被欺骗、被抛弃了,哀叹为什么是我们遇到这样的事。我们会不停地指责对方,就好像对方不仅没有永久地离开,还会回来接受我们的指责一样。
第三个阶段, 是讨价还价。想着也许对方会改变,也许我们可以等待,也许我们还有机会在一起。
第四个阶段, 是抑郁。这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讲的迷茫期。
第五个阶段, 我们的心才会慢慢重归平静。
我喜欢的一个日本电影《情书》,讲的正是关于怎么接受结束的故事。
电影里的女主角博子一直走不出未婚夫登山去世的阴影。故事的结尾,博子的新男友带着她,去了她未婚夫遇难的雪山。哪怕在山脚下,博子还拉着新男友的手不安地说:
“这太过分了,我们会惊扰到他的,我要回去。”
可是那天早晨,当博子看着远处圣洁又安宁的雪山,压抑已久的悲伤终于痛快地释放了出来。她跑向雪山,对着雪山一遍遍大喊“我很好,你好吗?”泪流满面。
那一刻,她终于愿意去直面逝去的悲伤。而她的新男友,就在雪山这边,微笑地看着她。雪山那边的结束,和雪山这边的开始,生活在让人心碎、又带着奇怪安宁的悲伤中,滚滚向前。
所以,该怎么接受结束呢?
去承认损失、去哀悼、去迷茫、去失声痛哭,然后去固执地相信,会有新的未来从生活中长起来,哪怕我们现在还看不到这个未来。
这一讲,我们谈了一个略有些忧伤的话题,关系的结束。我们谈了拒绝结束的三种形式,以及如何接受结束。
最后,我想说说我对结束的看法。
我们很容易对结束有这样的误解,以为结束了,就是没了,是这个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此消失不见了。
也许确实,一段关系的结束意味着你再也见不到它了,但是结束也并不意味着消失。关系会一直存在。只不过,以前是我们存在于这段关系中,现在,是这段关系存在于我们心中。
当你从失去的关系中重生以后,你就重新获得了这段关系,在你对往事的回忆里,它变成了你内心柔软的角落。
陈海贤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如果你有什么关于结束的感悟或者故事想跟我分享,欢迎在留言区留言。
下节课我们会讲讲,在转折区经常会遇到的难题——怎么做选择?
我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