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成长:如何重建意义感(1/2)
· 在生活中,有些转变是我们主动选择的,比如工作或者关系的转变;
· 有些转变,是我们没法选择的,比如忽然生了一场大病,失去了生活中重要的人,或者遭受了人身的侵害。
这些转变常常给人带来很多的创伤。虽然我们没法避免这些创伤,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怎么面对这些创伤。
有时候,创伤不仅意味着伤害,还意味着成长的机会。
这一讲,我们就来聊聊创伤后成长。
《自控力》的作者凯莉·麦格尼格尔(kelly al)曾经写过一本关于压力的书。
书里讲到一个研究,有3万名美国成年人参与了一个压力调查,报告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同时回答他们是否觉得压力有害健康。
8年后,研究组彻查了公开记录,来看看当年参与调查的这些人是否还健在。
结果表明,高压力提高了43的死亡风险,这像是确认了压力有害的观点。可是仔细分析却发现,提高死亡风险的,只是那些相信压力有害健康的人。
实际上,那些报告中,承受了高压力,却并不认为压力有害健康的受访者,他们的死亡率并没有提高,相反,他们是调查中死亡风险最低的,甚至低于那些报告自己承受很少压力的人。
也就是说,真正有害的,不是压力,而是“压力有害健康”这个观点本身。
从这个报告看,你怎么看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有时候甚至比你遇到的挫折本身更重要。
创伤会改变我们,可是如果我们只看到创伤的害处,那这种害处会因为我们害怕它而加重。
创伤会带来负面影响,这当然是一个事实。
可另一个事实是,有相当比例的人都从一些很严重的创伤中复原了,甚至他们还得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成长。这就是创伤后成长。
创伤后的艰难重建
创伤后成长是怎么样的呢?
想象一下,山顶上有一棵树,它正承受着暴风雨的侵袭。
一种情况是,它傲然挺立、不屈不挠,暴风雨过后好像浑然未变。就好像有一些人,再多苦难也不会让他动摇。我们说,这棵树很坚强。
另一种情况是,这棵树虽然在风中弯曲,但是没有折断,暴风雨后又恢复了。我们说这棵树有很强的复原力。
而第三种情况呢,它被暴风雨给刮折了,折断的树枝上出现了一个很深的伤口,而且它的身形也被永久地改变了,留下了很多伤疤,树也变得歪歪扭扭。可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些伤疤上又抽出了新的枝条,甚至长得比原来更好了。
暴风雨永久地改变了它,可是,并没有摧垮它,反而让它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人的创伤后成长就像是第三种情况,他不是经历了创伤巍然不变的坚强,也不是从创伤后复原,而是创伤后一种更积极的改变。
创伤经历是怎么改变我们的呢?
社会心理学家罗尼·吉诺夫·布尔曼(ronnie janoff-bulan)在他的著作《破碎的世界假设》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假设世界”。他说:
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在维护着一些天真的假设。
成人世界主要有三个隐秘的 “天真的假设”:
1 认为世界是友善的。
2 认为世界是公平的。
3 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可控可预测的。
这三个基本的假设组成了一个这样的观点:只要我做一个好人,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努力工作,我就能平安幸福地度过一生。
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假设,整个社会都在维护这几个假设。
否则,如果你不知道努力工作和回报之间有任何关系,如果你不知道有没有明天,如果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要先来,那你为什么还要去上班、要为公司的项目苦思冥想,或者挨老板的批呢?
今天,有很多人生活在大城市里。大城市的繁华很容易让我们忽略人生必然会经历的一些苦难。这倒不是说我们看不到苦难,现在社会每天也有很多的负面新闻。
而是说,我们看到的是被包装过的苦难,就像电影《楚门的世界》里楚门所看到的那个世界一样。
我们有一个错觉,这些苦难好像离我们都很远。所以当有一天真的有灾难来临的时候,支撑我们生活的基本假设坍塌了,我们一下子会陷入到不知所措当中。
前几年有一个新闻,北京暴雨,天桥底下的一辆车被水淹了,结果司机在车里打不开车门,就被淹死了。
这件事引起很大的震动,是因为它打破了大城市安全有序的假设。谁会想到一个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居然会在行车的道路上因为暴雨淹死人呢?
这当然是极端的例子。可是另一些困难的场景,失恋、离婚、失业、重病却都是我们可能遇到的事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