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山脉-5-(1/2)
我们终于越过山隘,群山另一侧的景象映入眼帘,我记得我和丹弗斯同时在敬畏、讶异、恐惧和怀疑之中惊叫起来。为了稳定情绪,大脑肯定做出了更符合自然的推论。我们也许认为眼前的东西就像科罗拉多众神花园里奇形怪状的风化山岩,或者亚利桑那沙漠中狂风蚀刻出的奇妙对称巨石;我们甚至半心半意地以为又见到了幻象,就像第一次靠近疯狂群山时见到的蜃景。我们必须仰仗这种理性的念头来保住心智,因为当视线扫过久经风暴肆虐的无垠高原时,我们看见的是几乎望不到尽头的迷宫。构成迷宫的巨石形状规则,呈几何对称,顶端风化崩裂、坑坑洼洼,耸立于最厚不过三四十英尺、有些地方明显更薄的冰层之上。
我无法形容眼前怪异景象带来的冲击,它残暴地侵犯了人类知识中最基础的一些自然规律。这片古老得可怕的高原台地海拔足有两万英尺,气候从五十万年前人类尚未出现的时期就不适合生命存在,可眼前又是连绵不断一直延伸到视野尽头的、形状规则的无数巨石,只有妄图自我保护的绝望心灵才会拒绝承认它们是有意识的智慧造物。先前我们谈到山坡上的立方体和墙垒结构,至少在严肃探讨时,从未考虑过它们的成因有可能不是自然作用。怎么可能不是呢?这片大陆屈服于冰雪与死亡牢不可破的统治之时,人类都还没有从类人猿的行列中分化出来。
理性的根基已然被难以阻挡地撼动,因为这个庞然迷宫由方形、弧形和有棱角的巨石组成,明确的特征斩断了所有自欺欺人的退路。它显然就是之前蜃景中的渎神城市,只是变成了冰冷客观、无法否定的现实。先前受诅咒的不祥预兆确实拥有现实基础,当时的上层空气中有一层水平冰尘云,通过最简单的反射原理,将令人惊骇的巨石遗迹影像投射到了山脉的另一侧。幻象当然有扭曲和夸张的成分,还包含一些现实来源没有的元素。但此刻见到了幻象的来源,比模糊的蜃景更加丑恶和凶险。
这些巨型石塔和墙垒在荒芜高原的风暴中默默矗立了几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之所以没有在时间中彻底湮灭,完全是因为它们庞大得难以置信、超乎人类的想象。“rona undi …世界屋脊……”我们头晕目眩地望着脚下让人难以置信的怪异景象,各种各样的惊叹词语从嘴里喷吐而出。我再次想到自从第一眼见到极地死寂世界起就在脑海里萦绕不去的怪异原始神话,想到噩梦般的冷原,想到米-戈 (也即喜马拉雅山脉的可憎雪怪),想到《纳克特抄本》及其对人类之前历史的暗示,想到克苏鲁异教,想到《死灵之书》,想到终北之地传奇中无定形的撒托古亚,还有与此种半实体相关但更加可怖的无定形星之眷族。
建筑物朝四面八方延伸到无限远,几乎看不出任何稀疏的迹象。逐渐降低的丘陵地带将巨石城市与群山边缘分开,我们向左右两侧望去,只在飞机进入的山隘左侧见到了一个缺口。眼前仅仅是某个广阔得难以衡量的存在物的有限一角。山麓丘陵上星星点点地分布着奇形怪状的石质建筑,将可怖的城市与我们已经熟悉的立方体和墙垒连接在一起,后者似乎构成了城市的山间哨所。它们和怪异的岩洞一样,在山坡的内侧和外侧分布得同样稠密。
无可名状的巨石迷宫主要由高墙构成,它们露出冰面的高度在十到一百五十英尺之间,厚度从五英尺到十英尺不等。修建高墙的巨大石块主要是黑色原始板岩、片岩和砂岩,大部分石块的尺寸为四英尺长、六英尺宽、八英尺高,但某些部分似乎是由一整块不平整的前寒武纪板岩凿刻成形的。建筑物的大小各不相同,既有数不清的蜂窝状巨型结构体,也有分隔散落的较小建筑。物体的形状以锥形、金字塔形和梯台为主,也有许多正圆柱体、正方体、立方体簇群和其他长方体。还有一种棱柱状建筑物散落于城市之中,它们的五角形平面图与现代防御工事不无相似之处。设计师娴熟地大量使用拱形结构,在这座城市的鼎盛时期,我们应该能见到壮观的穹顶。
蔓生的巨型城市遭受了可怕的风化侵蚀,高塔耸立而出的冰面上随处可见掉落的石块和古老的岩屑。隔着透明的冰层,我们能看见巨大建筑物的下半截,冰封的石桥远远近近地连接起了不同的高塔。暴露在冰层外的墙面上能看见宛如疤痕的破损之处,位置较高的同类石桥曾经存在于这些地方。近距离仔细查看之下,我们看见了数不清的巨大窗户,有一些挂着遮光板,已经石化的材质原先应该是木头,但大多数窗户都敞开着,渗出险恶和威胁的气息。许多建筑物的残骸早已没了屋顶,只剩下被风磨圆了边缘的参差断壁。另外一些屋顶较尖的锥形或金字塔形建筑物,还有被周围高大建筑物保护住的低矮房屋,它们的轮廓还算完整,但布满了不祥的崩塌裂纹和大小坑洞。我们用望远镜能勉强辨认出一些横向镶板上有雕刻出的装饰图案,其中就包括了古老皂石上的怪异点阵,如今它们被赋予了难以估量的深刻意义。
许多建筑物已经彻底垮塌,各种地质活动将冰层撕出了深深的裂隙。还有一些地方的石砌结构已被风化得与冰层齐平。一道宽阔的空白区域从高原内部延伸向丘陵地带的一条裂谷,裂谷向右一公里就是我们进来的山隘,这片区域完全没有建筑物。根据我们的推测,在几百万年前的第三纪,这里曾经是一条磅礴大河,它奔腾着穿过城市,注入屏障般雄伟山脉脚下的某个深渊,那里无疑充满了洞穴、沟壑和人类不可能窥探的地下秘密。
重温我们当时的心情,回忆如何头晕目眩地望着很可能从人类前时期历经万古留存至今的可怖遗迹,我不禁惊讶于自己竟然还能够守住最后一丝镇定。我们自然知道某些东西——年代学、科学理论或我们的心智——出了无可挽救的问题,但依然保持了足够的冷静,继续驾驶飞机,尽量细致地大量观察事物,仔细拍摄了一组应该对我们和全世界都有用的照片。就我而言,根深蒂固的科研习惯帮助了我,熊熊燃烧的好奇心克服了一切困惑和恐惧,迫使我去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埋藏亿万年的秘密,去知晓究竟是什么样的生物建造了这座庞大得无法丈量的城市并居住于此,还有它们与当时或其他时期的整体世界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能够产生如此独一无二的生物聚集之处。
这不可能是一座普通的城市。它必定在地球史上某个遥远得难以置信的篇章中扮演过核心与中枢的角色,这个文明的外在衍生物早在今日所知人类蹒跚走出猿类大家庭前就彻底消失在了地壳变动引起的大混乱之中,只在最晦涩和扭曲的神话里还留有模糊的痕迹。在此绵延伸展的是一座第三纪的大都市,与它相比,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与雷姆利亚、科莫利昂与乌泽尔达隆,还有洛玛之地的奥拉索埃都晚近得仿佛今天,甚至不能算是昨天。这座大都市能与早于人类的渎神魔地相提并论,例如瓦鲁西亚、拉莱耶、姆纳尔之地的伊布和阿拉伯荒漠中的无名城市。我们飞过荒凉的巨塔群落,我的想象力偶尔会脱出一切限制,漫无目标地游荡于离奇的联想国度,甚至在我对营地之疯狂恐怖景象的狂野猜测和眼前的失落世界之间编织联系。
为了确保轻装出发,飞机的油箱只加到半满,因此在勘测时我们必须谨慎行事。即便如此,我们依然下降到风力小得可以忽略不计的高度,飞越了一片极为广阔的地域——更准确地说,空域。山脉似乎没有尽头,以山麓丘陵为边界的巨石城市同样看不到尽头。我们朝两个方向各飞了五十英里,犹如死物爪牙般突破亘古冰层而耸立的岩石迷宫没有任何明显的不同。不过,建筑物倒是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变化,例如峡谷峭壁上的刻痕,宽阔的大河曾通过这条水成峡谷流向远处的地穴。地穴入口处的岬地大胆地雕刻成巨石塔门,有隆起脊突的桶状外轮廓在我和丹弗斯心中都激起了怪异而模糊、可憎又令人迷惑的似曾相识感觉。我们还发现了几处五角形的开阔区域,似乎是供公众聚集的广场。我们注意到地势有高低起伏之分,只要有高耸的丘陵隆起,通常就会被掏空,变成形状不一的巨石建筑物。但至少有两个例外。其中一处严重风化,看不出它曾经有什么特殊之处,另一处的顶端支撑着一座奇异的圆锥形纪念碑,圆锥体由顽石雕刻而成,略似佩特拉远古河谷中著名的蛇墓。
我们从群山飞向内陆,发现城市的宽度并非无限,只是沿着丘陵的长度似乎没有尽头。三十英里过后,奇形怪状的巨石建筑物开始变得稀疏。又过了十英里,我们飞进了连绵不断的荒野,找不到任何智慧造物的踪影。一条宽阔的沟壑标出了河道在城市外的走向。地势变得越来越险峻,似乎渐渐向上抬升,直到消失在西方的雾霭之中。
直到这时我们还没有着陆,但不走进几座怪异的建筑物去一探究竟就离开这片高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我们决定在临近航道的丘陵间找个平坦的地方降落,为徒步探险做好准备。尽管地势渐高的山坡上星星点点地散落着废墟,但低空侦察不久后,我们很快就找到了好几个可供降落的地点,选择了最靠近山隘的一处,因为重新起飞后很快就能跨越山脉返回营地。下午12时30分,我们成功降落在一片平坦而坚实的雪地上,那里没有任何障碍物,方便回程时顺利起飞。
筑起雪墙保护飞机似乎没有必要,我们只打算停留很短暂的一段时间。这个海拔高度也没有强风呼啸,所以我们仅仅固定住着陆的雪橇架,为至关重要的引擎部件做好了防寒措施。由于要徒步考察,我们脱掉飞行中穿的厚重毛皮大衣,随身携带轻便的勘测装备,其中包括袖珍罗盘、手持式照相机、少量口粮、大量纸张和笔记本、地质学小锤和凿子、样本袋、成卷的登山绳和高功率电子照明设备及备用电池。飞机上之所以有这些装备,正是因为考虑到我们有可能着陆,拍摄地面照片、绘制速写和地形图,在裸露的山坡、露头岩和洞穴中采集岩石样本。幸运的是,我们准备了足够多的纸张,可以撕碎后装进备用的样本袋,假如走进了某座室内迷宫,就可以像玩猎狗追兔游戏一样用纸屑标出路线。一旦发现某个气流足够平稳的洞穴系统,就可以用这个快捷而简便的办法代替凿岩为记的传统手段了。
我们小心翼翼地踏着冰雪走下山坡,朝着西方乳白色天空映衬下的巨石迷宫而去,即将目睹奇迹的感觉涌上心头,剧烈程度不亚于四小时前接近那条幽深山脉时的心情。是的,我们已经亲眼看过了潜藏于山脉屏障背后的惊人秘密,但想到能够亲身走进几百万年前已知人类尚不存在时,由某些智慧生物建造的高耸建筑,依然让我们对其蕴含的无可比拟的异常意义心生敬畏甚至恐惧。尽管这里海拔极高,空气稀薄,活动比平时更加费劲,但丹弗斯和我都适应得很好,能够战胜可能遭遇的几乎所有挑战。我们没走多远就遇到了一片风化得与冰雪齐平的废墟,再向前十到十五杆 [1] 则是一座缺少了屋顶的巨型防御工事,它五角形的轮廓依然完整,参差不齐的墙体高十到十一英尺。我们走到终于能够摸到那久经风雪的巨型石块时,觉得仿佛和不为我们种族所知晓的被遗忘的万古过往建立了某种前所未有、近乎亵渎神圣的联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