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崇祯的努力】(2/2)
只有剪除了奸相温体仁,才能真正的施行善政,国家才能一步步好转起来。
双方已经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温体仁每年都能弄倒一两个政敌,再这样继续下去,阁部院科全都要变成温体仁的天下!
众臣退去,崇祯独坐文华殿,再次翻开那本《大同集》。
陈于鼎的密奏当中,还附带了吉安游记,这位巡按御史,居然跑去反贼的地盘微服私访。
看完《大同集》,崇祯又看密奏副本,里面记载了许多怪事。
对赵瀚的记录最多,已认定为吉水秀才,因朝廷取消秀才优免,日子过不下去才起事。又说赵瀚俭朴廉洁,妻子怀孕之后,雇了老妈子,也才七个佣人。赵瀚将田产分与小民,自己只象征性留一百亩,并且每年缴纳赋税以作榜样。
赵瀚自己还不穿丝衣,只穿普通的棉布衣服。
赵瀚还善待官吏,镇长的俸禄,已跟大明知县的俸禄相当。
同时又精于吏治,贪污二十两以上,就得发配去做矿工,赵瀚治下的官吏都不敢贪赃枉法。
只是,赵瀚苛待士绅,强行分走士绅田产,便是从贼举人都得从文吏做起。
赵瀚还兴修水利,组织农民开垦荒地,整个江西就赵贼的地盘,粮食连年获得丰收。其辖地农民,只知有赵贼,不知有大明皇帝。
另外,赵瀚还优待商贾,废除苛捐杂税。不论是开设店铺的,还是开办工厂的,又或是行商客商,都已经心向反贼,陈于鼎请求废除南昌私设的钞关。
这些内容,读得崇祯背心冒汗,彻底熄灭招降赵贼的心思。
同时崇祯又有些后悔,不该取消秀才优免,居然逼出这么一号非同寻常的反贼。
崇祯甚至在想,赵贼如果早日考取进士,说不定大明又能多出个能臣干吏。
崇祯坐着御辇离开文华殿,脑子里想的全是举荐贤才。这两年,由于吏治败坏,众臣一直在讨论恢复洪武初年的举荐制度。
似乎,只要举荐贤才为官,就能扭转吏治败坏的局面。
历史上,确实恢复了,而且搞得还不错。
大量具有贤名的举人,大量政绩突出的六七品官员,因为举荐而得到提拔任命。
温体仁本来是举荐制的支持者,他想借此提拔自己的党羽。可施行到一半,温体仁又请求废除举荐制,因为举荐了好多东林党……
此时崇祯反复思考,觉得还是该恢复举荐制。
像庐陵赵言这样的人才,完全可以举荐做官,既能让吏治变好,也能避免贤才造反。
崇祯是真想振兴国家,或者更像溺水者,希望抓住所有的救命稻草。
翌日,崇祯再召大臣议事,经过长达半个月的讨论,终于在崇祯九年二月颁布两项政策。
第一,举荐贤才。目标群体是五品以下、政绩卓著的官员,以及屡试不第、贤名远播的举人。
第二,举荐宗才,挑选宗室贤能子弟为官。
举荐制设置了很多门槛,免得地方胡乱举荐。反正谁举荐谁担责,被举荐之人出了问题就得背锅。
特别是举荐宗才,一个宗室做官,必须五个宗室担保,亲王派出长史去调查,由亲王审核并进行面试。出了问题,亲王要倒霉,五个宗室保人也得倒霉。
武进士陈启新趁机上疏,历程科举之弊端。
礼部官员也上疏,请求改革乡试、会试,增加兵书、算术等科目,并在放榜后附加骑射内容。
崇祯居然答应了,他真的在努力。
但没有屁用,因为兵书和算术,只在科举的二、三场考,归为公文、刑断、策论一类的理科。而科举的重点却是文科,以八股文为主,理科顶多能算附带加分项。
至于骑射,定在考完放榜之后,骑射武艺再好,也只是授官时可以酌情重用。
无论如何,也算一种进步吧。
至少,精通兵法武艺的进士,能够更快获得提拔,不像以前只看孔孟文章。
接着崇祯又颁布圣旨,昭告天下。
大致内容为,承认各地反贼,都是被贪官污吏逼反的。只要诚心悔过,就可获得赦免。投降之后回乡耕种,地方官府不得歧视,当称这些人“救回难民”,不可再称“招安反贼”。“救回难民”当中的才能出众者,总督和总理可以录用为官。
崇祯终于妥协了。
李自成、张献忠、赵瀚这种大贼,只要真心悔过,也能在朝廷做官。
可哪个反贼会相信啊
(上一章没写清楚,已经改正,军功的评定,有军中宣教官记录并上报,但必须跟军事主官和军法官共同商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