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空降抗日突击营 > 第364章、毛泽东问身世

第364章、毛泽东问身世(2/2)

目录

“哦,这是非常管用的头孢,对周先生的病而言,应该能药到病除。”

“什么——”

毛泽东突然被孟遥随口一个头孢给弄糊涂了,他依稀还记得,孟遥以前似乎跟他讲过有一种药叫青霉素,后来他一问傅连璋才知道,那是一种刚刚才问世的特效药,几乎可以包治百病,就是贵得吓人,好像还被世人形象地比喻为“液体黄金”,他还以为这个就是青霉素哩。

正当毛泽东失望地将有放下手中的药剂时,孟遥已轻轻拍了拍脑袋,歉意地更正了起来:“毛先生,对不起,我刚说的就是青霉素,是一种很管用的救命药。”

毛泽东顿时展颜一笑,重新拿起药剂放在眼前看了起来。

“就是嘛,你这个孟遥,是在考验我的记忆呐。我到现在还记得你跟我说过这种东西,所以你拿出来我就想到了是它。”

呵呵,孟遥只好笑着摇摇头。

青霉素只是第一代特效抗菌药,到了头孢这一代,不知功效倍增了多少呐,现在用到这里,那绝对是上来双保险。不过,传说中毛伟人那异于常人的记性,倒也的确是名不虚传呀。要知道,当时他也就那么炫耀地说了一嘴而已。

“吴吉清——”

孟遥正想着,却被毛泽东忽然一嗓子给吓了一跳:“毛先生,你这是要干什么,不会是又要拿出去共产吧”

“你说对啰,这个恩来正好要用,当然要给赶紧他送过去呐。”

孟遥赶紧抬手按住药箱,无可奈何地笑道:

“毛先生,我送你的东西,已经不止一次看见你转手就送与他人了。请毛先生放心,这种特别小药箱,你的领导层人手一份,所以我恳求你就自己留下吧。这不是搞什么特殊化,而是你们本来就比指战员年岁大,需要这个。”

呵呵,药箱里面还备有一些葡萄糖等快速营养剂,用途有说明书,相信他们到时一看就明白。

毛泽东这才将信将疑地松开手,又冲探头向屋里望来的吴吉清挥了挥手。

孟遥也不由得松口气,然后趁热打铁地又问了一句;“毛先生,我还要多句嘴。我送你的那件防弹衣,我希望你这些天最后都穿在身上,以防万一。”

谁知,毛泽东一听,不以为然地一挥手就道,“我这人向来不信邪,你的好意我领了,但那个劳什子穿来穿去的麻烦,我是不会用它的。”

孟遥一听,脸上顿时一沉。

即将分兵北上的两支大军,将在张国焘的一封要求“放弃北上转而南下”的电文中,点燃红军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内部危机。

分别在右路军的毛泽东,左路军的张国焘,在多轮电文忘返后,双方最后都失去了耐性,毛泽东也毅然决然地在叶剑英无意中获得了那封至今仍有争议的“密电”之后,率领红一、三军团少数部队甩开大部队直入大草原而去,从而也将自己置于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危险境地。

那时,红四方面军的政委陈昌浩、参谋长李特带着红四军、红三十军,都在毛泽东的右路军中,人数不仅远超他们,而且由于林彪的红一军团已作为先锋远出班佑与腊子口之间,身边只有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大部,人数不过4000。

因此,当时最为提心吊胆的彭德怀在右路军抵达巴西后,除了暗中派出自己最信任的红11团隐蔽在毛泽东周围,而且每天都要去见毛很多次,并一再提出,“在人数及其劣势的情况下,如果红四方面军一定要执行张国焘的命令,强行解散红三军团,我们该怎么办呢”

所以,彭德怀不无担忧地建议毛泽东,“为了避免红军打红军的不幸事件发生,应该当机立断将陈昌浩、李特等人扣押起来,以免突发不测而措手不及。”

就在这要命的时候,毛泽东的气魄和过人胆量,再一次迸发而出,断然拒绝了这个有着无数后遗症但看上去很安全的建议。

然而毛泽东并不知道,和他一向不对付的李德,居然在这个时候充当了他一次“无名保镖”。

在李特拿着他那把大号左轮手枪率队追上来时,遵照洛甫、博古的暗中叮嘱,李德一直不声不响地站在李特身旁。由于他的特殊身份,李特并未对他特别提防。所以,当他在劝阻无效时,企图勃然大怒拔出手枪进行威胁时,李德毫不犹豫地以他日耳曼人特有的强壮体魄,上前一把就将李特紧紧地控制了起来。

焦头烂额而又不知所措的陈昌浩,眼看着毛泽东就要扬长而去,气急败坏地问一直都未说一句话的徐向前:

“出了件怪事,红一、三军团带着毛泽东、博古他们跑了。怎么办,徐总指挥,我们是不是马上派出部队去把他们追回来”

徐向前盯着陈昌浩道:“岂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

所以,尽管知道毛泽东将毫发无损地离去,但他们这些穿越而来的人,如今硬生生地挤进了长征中,历史会不会因此发生某些偏差,以及可能的后果,那却是谁都不敢预料的呀。

看来,只有像第一次威震威廉那样,让毛伟人亲眼见一下矛和盾的厉害关系,他才有可能穿上那件他嫌麻烦的防弹衣了。

孟遥想着,忽然拔出腰间的手枪,起身对毛泽东说道:

“毛先生,请你跟我一起去外面一下,我要亲自向你演示一下我这把枪的威力,然后你再看看那件防弹衣的本事。”

毛泽东扫一眼孟遥突然拔出来的手枪,呵呵一笑道:“好嘛,我们的小朋友要在我面前舞刀弄枪,那就出去看看无妨。”

两人一出去,面对握枪在手的孟遥,几乎每个人都大吃一惊。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