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异想天开(2/2)
“不是妹妹糊涂,而是妹妹从来就不知道饿肚子的滋味,在书上读过青黄不接这个词,却不知道这四个字对于寻常百姓到底意味着什么。”
“是呢。听姐姐这样一说,我才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涵义。”
“如今我也只能这样说说而已。以后,还要看呢。不过,这红苕还是要种的,我已经打算好了,就在我们两个新添置的庄子上,每人种上一些。听说这红苕在南国长得很快,三四个月就能够爬满一大片地。京畿寒冷,东西也不像南国那样快生快长,我们就把时间放宽一点,现在是二月初,就等到七月,不,到八月里的时候看看。如果这红苕真的长得好的话,我们明年就多种一点,将这些山脚下都种满了。”
“嗯。”
林祈歪着头,听了半天,道:“姐姐,姐姐,那新买的山上也可以种呢。”
“没错,那几座山上的确可以开辟一些地方用来种红苕。祈儿真聪明。”
林黛玉皱了皱眉头,道:“姐姐,我记得姐姐曾经说过,当初我们进京的时候,父亲就拿了四十万两银子给姐姐。后来父亲平平安安地从盐政上退出来的,这笔银子就留在了我们姐弟的手里,父亲并没有拿回去。后来,我们又是买庄子,又是买山地的,连着花了好几笔,现在只怕这银子也不够了吧加上这修水利的事儿,姐姐,真的不要紧么”
林招娣道:“我们还有印书作坊呢。”
林黛玉道:“如果姐姐说,我们还有两座玉石山,我还放心些,可是这印书作坊又有什么用我记得可清楚了,父亲曾经说过,印刷越是精美的书籍越是昂贵,有些书,根本就没有印刷版的,尤其是像《史记》、《太平广记》、《资治通鉴》这样的大部头,更是只有手抄版的。江南第一书商云家就曾经想过要印《资治通鉴》,最后因为工程浩大,最后还是不得不放弃了。”
“那我问妹妹,云家为什么会放弃”
“当然是雕工麻烦呀。”
“我们家的印书作坊需要雕工么”
林黛玉这才想起来,自己家的印书作坊用的是铅活字,比起人家的雕版,实在是不知道要省多少事儿。
“妹妹没有看到。我们一个月,就能够印好一部论语,可是换了雕版,一个月,只怕那雕刻师傅都没有把雕版弄好呢。而且,铅活字可以弄得很小。别人的一页纸上可以印上百个字,我们可以数倍于他。这样一来,这纸张就节省了很多。光这一项就可以省下不少的纸。更不要说这价钱了。”
“是了,前几日作坊里将新印好的书都送来了。那薄薄的一本论语,内容不见少,却只有别人的一半厚。对了,姐姐,是不是我们的价钱也只有别人的一半如果真的是那样就好了,正经的读书人也可以花一部书的钱,买下两部书了。”
“如果真的是那样就不好了。”
“为什么”
“妹妹难道忘记了,不少读书人都是靠给人家抄写书籍换取一点点的银钱,好为继续科考而准备么如果我们一下子将书籍的价格压到那么低,岂不是断了这些读书人的生活来源还有,别的印书作坊里也有工匠,如果我们把价格压得太低了,那么这些印书坊的书都买不出去了,岂不是断了人家的生路。”
“是呢,倒是我想岔了。”
“其实,我并不想在《论语》这样的书籍上跟别的印书作坊争风,我倒是想将《史记》、《太平广记》、《资治通鉴》这样的大部头都刊印出来。如果朝廷允许的话,我还想把《大律令》全部给刊印出来呢。”
“《大律令》”不要说林黛玉已经呆住了,就连戴司正常司赞等见过大场面的人都有些呆愣住了。
《大律令》,一共三十六卷,简简单单的各项条例就有十二册之多。如果真的要刊印,只怕还要加上注释和经典案例以作参考,那就真的是一座书山了。朝廷也不是没有想过将之全部刊印的,最后,考虑到那巨大的雕版,最后也只刊印了十二册的条例,没有加上注释和案例。
如果林招娣真的敢接这个活计的话,戴司正、常司赞等人可以肯定,朝廷一定会要求她把《大律令》全集,从各项条条框框的法令,到各种注释,还有经典案例都给刊印出来。要知道,当初朝廷第一次想把《大律令》全集给刊印出来的时候,南北四大书商都无比惊恐,生怕朝廷把这活计交给了自己。还特地备了厚礼,请朝中宰相帮忙说话,才让先帝打消这个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