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权倾天下 第四百九十七章 堤坝(2/2)
这一群文官,高不过六品,低只是从七,大约是最近几科的进士,留在京里的时间不长,才散馆转正,或是授以部曹之职,积攒了一些银子,在这种近城门的地段不大好的坊区购买宅院,接来家眷一起居住,这样,他们才能从寺庙或是会馆里脱身,摆脱一个人孤苦伶仃的日子。
要知道,他们只是低品文官,要是只靠俸禄吃饭的话连自己也养不活,只能靠分点常例的冰敬炭敬什么的增润一下,然后就是靠借债度日了。
因为穷,买的宅子也不大,这会儿两边打的如此惨烈,他们倒也是胆大,借着一点杂物就攀在院墙上观战,几轮下来,原本是五六个人一起看,到最后,就只剩下两个人了。
崔浩也撑不住了,又略看了一会,觉得幼军虽然损失也很惨重,特别是他看到了曹铎一个人带来的损害,按他对战争的了解,有这样一员勇将,对手可能会很快崩溃,因为士气会受到严重的打击而归零,没有士气,则自然会四散奔逃,最后被鞑官们骑着马挥着刀全部杀死。
做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他虽然有忠勇报国急君之难的想法,但早晨一到长安街,看到耀武扬威的鞑骑在肆无忌惮的杀害过路的小官和吏员时,崔浩还是选择了走避回家。
他身边的杨继宗也是如此,两人住处相隔不远,一并上朝,又一并逃了回来。
回家之后,写帖子叫人去请了几个知交好友过来,预备谈论今天的事,不过,还没有说上几句,外头喊杀之声震天,他们按捺不住,这才有了适才的一幕。
对几个酸腐文人来说,眼前的战场杀戮实在是太血腥,太沉重了。他们只看过孙子兵法,哪里能看的懂眼前的阵法和兵种之间的配合与调度,哪里听得懂各种鼓声的不同,哪里能分的清旗帜是代表什么含意,哪里能知道,眼前这惨烈的厮杀,随便是哪一方,都是负出了十倍于其它普通军人的勇气和坚韧!
一般的战斗,在两千人不到的规模上,可能就是一方有几十个敢死之士,付出几条人命之后,另一方的战场就可能会瓦解并且崩溃掉了。
就算双方都是精锐,在有百人左右的死伤时,肯定战线就会松动,两边都会有意识的后退,军官也不会逼的太紧,然后战争就会拖长时间,或是利用地形游走,或是短暂的脱离战斗,在休息好之后再来一次,直到出线不可预料的变化时为止。
而眼前这一场战斗已经足有三百人以上的死伤!一般来说,十成左右的死伤是一支军队可以支撑住的极限,而鞑官也好,幼军也罢,都已经超过了这个心理极限!
这无疑是一场你死我活,无法后退和从容再来的战斗。
对幼军来说,后退一步就是失职,一向严格的训练使得他们下意识的听从着上官的指挥,听着上司的命令来行动,不敢有一丝一毫的闪失。
而对鞑官来说,后有追兵,这是显而易见的事。九城之中,到处都是军队调动时的金鼓之声,杀伐之音,隔好远都能听的真切。
各城门紧闭,而眼前的西便门算是最近的城门,只要打跨这一股挡路的幼军,就能杀到城门之下。
曹家的人也好,鞑官也罢,他们都知道京营兵是什么德性,他们能承受白刃相加的威胁,他们能顶得住蒙古人的弓箭答案不言自明,打跨幼军,虽不能说一定能打出城去,但最少也大有机会。
此时不拼命,还更待何时
曹钦杀的性起,死在他手中铁矛之下的人怕已经有十几二十人了,他的铁矛不止是锋锐,而且是沉重的钝器,一击之下,内脏犹如受到重击,当场便被击飞的幼军将士也不在少数。
至于普通的鞑官,他们早就下马步战,有人在后阵不停的射箭,无视脚下蠕动的同僚和流淌的鲜血,幼军虽然穿甲,但普通士兵的甲不能和将官的相比,在四十步以内的距离内,使用强弓而射,就算是有甲,也会有相当的杀伤。
对自己武艺自信的鞑官则是手持各式兵器下马步战,他们喘着粗气,瞪大双眼,不停的在枪战和幼军的两翼寻找战机。
虽然幼军训练有素,虽然枪阵和刀牌手配合很好,还有间杂的长刀和利斧,还有铁戟手的助阵,但蒙古人的打击犹如狂风暴雨,距离稍近一些的人都能不停的听到刀枪打击在一起的巨大声响,整个幼军的阵列犹如一道不那么牢固的堤坝,在不停的洪水冲涮下,已经有了不大稳固的迹象。(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