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简读中国史 > 第二十八章 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

第二十八章 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1/2)

目录

上一章我们讲的,是历代王朝为什么要收那么多税。

那么,这些税是怎么收上去的呢?国家规定的名义税率那么低,这些超过名义税率的部分,都是什么内容呢?

第一部分是隐性加税,最典型的是明代。明代的税率看起来虽低,却从宋代的“货币化税收”恢复到了“实物征收制”,农民要给国家交粮食,而且最要命的是要求百姓自己把粮食送到官仓去。这样一来,实际税率就翻了很多倍,因为运费很高。正统四年(1439年),于谦曾经上奏,说山西每年运往大同、宣府、偏头关三边的税粮,道途之费“率六七石而致一石”。交一石粮食,运费要花六七石,相当于税率一下子翻了六七倍。

最夸张的还是明代的白粮。明初定都南京,京官所吃的大米由附近江南五府(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农民交纳。这五府离南京很近,问题还不大。但传统时代的政策改革有一个规律,是“只改其不便君者,不改不便民者”,改革只改不利于统治者的,不改不利于百姓的。明成祖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后,仍然由江南五府负担京官大米。这五府的民众要千里迢迢自己把粮食运到北京,运费就远远超过粮食本身。李俊丽研究明代北方赋役情况的结论是:“明朝初年朱元璋制定的轻徭薄赋政策并没有被其后代君主坚持下去,到明太宗朱棣时期,各种赋役负担逐渐增加。……北方地区交纳的税粮不但数额大,运输费用也高,最低为所运粮食的1/2,最高能达到六七倍。” [15]

第二部分是交税过程中的索贿受贿。

明代运费还不是农民最主要的负担,更可怕的是官吏克扣,因为是实物税,农民在把粮食交到官府的时候,官府的工作人员往往千方百计挑剔,说粮食质量不达标,太湿了,或者品质不好,要农民回家换新的来。上千里的路途,不可能重新换,怎么办?贿赂他,因为他实际上就靠这个活着。所谓“厂基之典赁,芦苇之搜求,人工之费用,旗甲之盘剥,门吏皂快之需索,诸弊难以屡数”,里面的门道太多了,各种克扣,往往致使纳粮者十户而九都要“破家荡产,鬻妻卖子”。连明代皇帝都对此种情况心知肚明,在圣旨中说过:“公家所用十不二三,民间费耗常十数倍,加以郡邑官鲜得人,吏肆为奸,征收不时,科敛无度,假公营私,弊不胜纪。”意思是说各地官员素质不高,吏员更都是坏蛋,拼命多收税,结果收上来的到国家这里不过20~30,而百姓的负担却比国家规定的多了十几倍。名义上三十税一,实际上却超过了50。

这种腐败还是比较低层次的腐败,更高层次的腐败是修改税基。官员和吏员们利用信息不对等的优势,帮助官员家族和地方大户通过“洗抹涂改或者故意毁灭”的方式,修改税收底册,把豪强士绅负担的部分分摊给平民百姓。 [16] 更为普遍的操作方式是由于明代官员有免税免役权,就是说官员的家庭不用交税,也不必服劳役,所以大量百姓就投靠到官员之家,把土地投献给官员,以求少交赋税,这样,又有很多负担就转移到剩下的百姓身上。

官府增加民众负担的第三个办法是通过“附加税”,税外收税。

古代中国和全世界其他国家比,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政府直接面向每一个农民收税。而其他国家在前现代化时代绝大部分实行的是“包税制”和“纳贡制”。“包税人”和“头人”管理一个地区,具体如何征税国家并不管。中国却是通过国家机器直接到每家每户收税。

这看起来比较“现代”。但问题是,在传统时代,技术上无法建立起现代税收体系,税收管理极为粗放,县令收多少税是有非常大的弹性的。由于传统中央政府在制定税收政策时,通常只顾保中央的收入,不顾地方利益,给地方政府分的比例太低,因此地方政府通常会以地方办公经费的名义额外征收各种附加费。对这种情况,中央政府也只能默许。但问题是,多收多少,国家并没有固定的标准。黄仁宇说,传统中国的一大弊病是“不能在数目字上管理”,征收多少,实际上是地方官的“良心账”。

既然如此,地方官员自然就“不讲良心”,尽可能多收。本来应该在正税之外多收10就能满足办公需要了,但最后可能变成20~100,甚至更多。多的部分除落入了自己的腰包外,再层层上供上级,叫作“陋规”。因此才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

当然,我们以上说的都是常态下的办法。在非常态下,传统官僚体系还有很多新花样。

我们前面讲了,汉武帝大笔花钱,府库为之一空。于是汉武帝决定向民间收割财富。最肥的一茬是谁?当然是商人。

武帝初年,随着经济发展,一大批大工商业主崛起,家业万贯,实力相当雄厚。汉武帝对这些巨商非常反感,认为他们虽然如此有钱,却对国家没什么用,因为他们“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指责他们不帮助国家的急难,导致黎民百姓陷于重困之中。

那么,怎么搞到他们的钱呢?

汉武帝的第一步是“卖爵”。挂起一批诱人的诱饵,把他们的钱钓出来。“诏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减罪。”

买了爵位有什么好处呢?打仗不会征发你去当兵,也不再征用你当劳力,免除终身的徭役。买了武功爵的人,还可以当官,可以免罪。

此项政策一出,商人们纷纷踊跃出资,国家获取了巨额的财富。

然而汉武帝花起钱来如同漏斗一样,这笔钱不长时间就花光了,怎么办?

汉武帝还有第二步,“加税”。钓不出来,就直接加税。汉代对商人本来征127的商税。汉武帝发布了一道“算缗”令,要求商人主动向政府呈报财产,老实交代家里有多少房子、多少马匹、多少钱财,税率由127提升为6,提高了4倍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