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简读中国史 > 第三十二章 没有中世纪,就没有新欧洲

第三十二章 没有中世纪,就没有新欧洲(2/2)

目录

林恩·怀特(lynn white)在《中世纪的技术与社会变迁》(e )一书中说,中世纪最辉煌的成就,不是什么哥特式教堂,也不是什么经院哲学,而是畜力、水力、风力取代了人力,使欧洲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这些技术革命带来什么后果呢?“12世纪,法国只有约二分之一、德国只有三分之一、英格兰只有五分之一的土地被耕种,其余的都是森林、沼泽地和荒地。……到1300年时,法国的耕地面积比今天还要大。” [19]

结果是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以英国为例,1086~1300年,英国gdp提高了10倍以上,人口从大约110万人增加到330万人。 [20] 也就是说,财富增长是人口增长的3倍,在人口迅速增长的同时,还实现了迅速富裕。

我们在前面讲过,西方农奴和农民的负担是非常稳定的。“一个佃户的地租往往长达200年或250年保持不变。”农奴们每年收获的粮食大大增长,但是交的租税却保持不变,“佃户每交给领主1个便士,就往自己口袋里放进6个便士”。这就意味着农奴变得越来越富,经济地位大为增长,从农奴成长为农民。 [21]

更为主要的是,经济的发展为商业复兴和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罗马教廷的专制、野蛮和黑暗不亚于其他专制政权,而这种黑暗正是建立在人们的贫穷基础之上的。直到经济发展之后,人们才有力量开始从愚昧中走出来。“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城市的兴起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往对现实生活的悲观绝望态度,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而这些倾向是与天主教的主张相违背的。在14世纪城市经济繁荣的意大利,最先出现了对天主教文化的反抗……于是他们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 [22] 这就是著名的文艺复兴。

传统的观点是,中国一直遥遥领先于西方,一直到工业革命结束,也就是19世纪初,西方才超过了中国。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清华大学李稻葵等人通过对中国古代经济长时间的研究 [23] 发现,1300年,欧洲部分地区已经领先于中国。

他们认为,在北宋时期,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处于顶峰,确实领先于欧洲,然而中国农业几千年大致保持同一水平,没有出现过质变,发展曲线是比较平直的。而西方从中世纪后期开始,经济曲线迅速升起,到了1300年,也就是元朝建立之后不久,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就已经落后于意大利地区。到1400年,也就是明代建立不久,又被英国超越了。到了1750年,也就是中国“康乾盛世”的顶峰,中国从整体上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欧了。 [24]

当然,在14世纪,中国人和西方人生活水平的差距还不算太大,欧洲人生活条件虽然优于中国人,但他们的食物中肉食比重并不算高,一大块面包加一碗浓汤就能让辛苦了一天的欧洲农夫心满意足。

但是随着经济的质变,欧洲人与中国人生活水平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16世纪时,英国一个农民家庭每年生产的粮食是5007公斤,而中国明代农业最发达的地区江南,一户农民也不过生产2173公斤。也就是说,中国最富有地区户均粮食产量不到英国的一半。

14世纪和15世纪,也就是大约中国的明朝时期,英国普通农民主食中小麦比例增加,逐渐取代大麦和燕麦;农民已经可以定期地喝到啤酒,酒的消费开始成为农民饮食的一部分,许多村庄出现了永久性的啤酒馆。

肉食也逐渐增多,这带动了乡村屠户的生意发展。 [25]

我在《饥饿的盛世》一书中引用过18世纪工业革命前期,英国汉普郡农场的一个普通雇工一日三餐的食谱:

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猪肉;午饭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腌猪肉、马铃薯、白菜或萝卜。晚饭是面包和奶酪。通常在星期天,人们才吃上鲜猪肉。 [26]

这是工业革命早期的情况,到工业革命完成之后,英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又进一步提高。中等农户的消费清单上每天还要加上23加仑脱脂牛奶,1磅奶酪,105品脱淡啤酒。在经济条件较好的约曼,还会多出黄油和糖各半磅,还有1英两茶。

而在同时期的中国,普通农民是“瓜菜半年粮”,平时只能粗粮淡饭,勉强维持温饱,青黄不接的时候还要挖一些野菜才能度日。

欧洲历史上的黑暗、愚昧和残酷,触目皆是。罗马帝国的昏君荒淫暴虐的花样并不比商纣王、隋炀帝少;罗马教廷的酷刑也同样令人毛骨悚然;英国历史上同样不乏血腥变态的国王;社会生活方面,欧洲也长期脏乱差。

但是从中世纪后期开始,欧洲不论是物质文明还是政治文明都出现了迅速发展,发展的结果不是量变而是质变。而从13世纪起,中国的政治文明却基本是反向发展,因此,双方差距越来越大。

乾隆晚年,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到达中国。来到中国前,欧洲人认为中国是一个富庶而强大的国家,如同马可波罗说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绫罗绸缎。然而到了中国之后,他们却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大部分普通人都远比欧洲人穷困。

英国使臣们在后来写的回忆录当中说,朝廷雇用了许多老百姓来到船上,为英国人端茶倒水,扫地做饭。英国人注意到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这些普通中国人“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生活在水上的悲惨的中国人一向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乐于以任何食物为食,即使是腐烂了的也不放过。” [27]

英国人之所以对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感到如此震惊,主要是因为那时中英两国人均gdp已经有了巨大差距。李稻葵等人的研究认为,北宋时期的中国要比英国富裕得多,但在那之后,英国人均gdp开始不断增长,而中国人均gdp却不升反降,特别是清代因为人口迅速增长,人均gdp更以每年-034的速度衰退,到1840年左右,中国的人均gdp只是英国水平的1504。 [28] 刘逖也认为中国近代后期人均gdp是反向发展的,1600年,中国人均gdp大约为白银45两,到1840年下降到了约34两。 [29]

中英人均gdp对比图

注:此图来源是李稻葵、金星晔、管汉晖《中国历史gdp核算及国际比较:文献综述》一文,制图为胡列箭。为了对比方便,我去掉了别的数字,只保留了中英对比。他们以1990年美元购买力平价为基准进行换算,得到可以用于国际比较的gdp数据。 [30] 虽然纵轴上的具体数字可能有问题,但是这张图所反映的历史趋势还是大致正确的。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