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从盛世到灭亡只用三年(2/2)
巨石旁的两棵树都挂了用玉做成的牌子,牌子上的字是用金填的。至于大石头,待遇比两棵树更高,皇帝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昭功敷庆神运石”。皇帝还不满意,又给它封了个爵位,号称“盘固侯”。 [20]
石头封了侯,皇帝也没忘记送石头的人。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六月,皇帝正式给朱勔加官晋爵。朱勔被封为宁远军节度使、醴泉观史。 [21] 宋代的节度使已经不像唐代那样是独霸一方的诸侯,却也是只有有功之人才能获封的大吏,一个人因为运送石头而被封节度使总有些说不过去,但皇帝找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刚刚灭掉了辽国,将燕云十六州中最重要的城市幽州(即燕山一带,现在的北京)还给了北宋,皇帝借口朱勔参与了收复幽州的行动,所以封官。
不仅朱勔被封官,就连他的子孙也都有封赏。他的几个儿子里,汝贤封为庆阳军承宣使,汝功封静江军承宣使,汝翼封朝奉大夫、直龙图阁,汝州封明州观察使,汝楫封华州观察使,汝明封荥州刺史,儿子汝文和弟弟朱绩封 门宣赞舍人,就连孙子辈都受到了封赏,分别封为
门宣赞舍人或者 门祗候。一家人大大小小全是官,这在流行荫庇制度的宋代也都属于少有。 [22]
巨石获封盘固侯时,恰好是北宋疆域最大之时,在当时被鼓吹为盛世。与其他朝代不同,北宋的北方边境上,由于被辽国(契丹)占去了燕云十六州,一直没有稳固的边境线,各位皇帝都耿耿于怀,却由于军队战斗力不强而不敢发动战争。但这一年,宋徽宗却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收复了燕山以南的幽州,达到了王朝边境的极致。
宋徽宗叫这块石头“神运石”,也反映了皇帝对于老天眷顾的感激之情,与收复幽州的运气相比,拆掉了多少桥梁,毁掉了多少城墙,都是不重要的。
宣和五年的北宋也是一片盛世,歌舞升平,人民仍然生活在一片灯红酒绿之中,军队和官僚沉浸在收复幽州的狂热里,皇帝为自己的丰功伟绩接受着恭维。
宰相蔡京将社会的繁荣概括成了一个词:丰亨豫大,用来形容北宋末年的盛世景象。 [23] 他说的并没有错,即便南方因为朱勔、蔡京、童贯等人的压榨出现了一些反抗 [24] ,但整个北宋社会仍然是繁荣的。汴梁朱雀门外的夜市还是那么发达,大相国寺的市场一如既往车水马龙,大内皇宫外不远处,就是妓女扎堆的鸡儿巷。从官员到普通民众都生活在一片和乐之中,仿佛这样的盛世还会持续万年,没有危机,没有贫穷,有的只是欢乐与舒适。
然而,这种盛世景象并没有持续太久。给石头封官加爵之年,已经是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此时,距离北宋灭亡的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已经不满四年(实际上只有三年半)。
当帝国一百多年的敌人辽国消失时,北宋的君臣拍手相庆,在他们看来,敌人的消失也是盛世的标志之一。辽国消失后,刚刚兴起的女真人占据了北方。这个民族与相对更文明的契丹人不在一个层次上,也不需重视,由于北方太贫穷,他们仰仗着北宋每年的“岁赐”苟且活着。
但三年后,出乎所有人意料,正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女真政权利用斩首行动攻陷了汴梁,一切戛然而止,北宋灭亡了。从盛世到灭亡只用了三年时间。
那么,在这三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一个盛世瞬间灭亡呢?那些庆祝盛世的官僚和百姓又是如何面对茫茫的未知?本书的目的,就是考察这短短的历史一瞬,寻找背后的历史细节,剖析可能指导当下的经验与教训……
【注释】
[1] 本书中的年份以阿拉伯数字标注公历年份,以汉语数字标识皇帝纪年。月份和日期大都是阴历,故用汉语数字标识,个别已经换算成公历的日期改用阿拉伯数字。
[2] 僧祖秀《华阳宫记》:“独神运峰广百围,高六仞,锡爵磐固侯。”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刃,宋尺约31厘米。另据《宋史·朱勔传》:“尝得太湖石,高四丈。”后者比前者的数值稍小。亦有资料记载其为五丈。此处取平均数,大约为15米。
[3] 《天工开物·舟车》:“粮船初制,底长五丈二尺,其板厚二寸,采巨木楠为上,栗次之。头长九尺五寸,梢长九尺五寸。底阔九尺五寸,底头阔六尺,底梢阔五尺,头伏狮阔八尺,梢伏狮阔七尺,梁头一十四座。龙口梁阔一丈,深四尺,使风梁阔一丈四尺,深三尺八寸。后断水梁阔九尺,深四尺五寸。两廒共阔七尺六寸。此其初制,载米可近二千石(交兑每只止足五百石)。”
[4] 周密《癸辛杂识·前集》:“艮岳之取石也,其大而穿透者,致远必有损折之虑。近闻汴京父老云:‘其法乃先以胶泥实填众窍,其外复以麻筋、杂泥固济之,令圆混,日晒,极坚实,始用大木为车,致放舟中。’直俟抵京,然后浸之水中,旋去泥土,则省人力而无他虑。”
[5] 《宋史·河渠志三·汴河上》:“宋都大梁,以孟州河阴县南为汴首受黄河之口,属于淮、泗。每岁自春及冬,常于河口均调水势,止深六尺,以通行重载为准。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输京师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内外仰给焉。故于诸水,莫此为重。”
[6] 《宋史·河渠志三·汴河上》:“国家漕运,以河渠为主。国初浚河渠三道,通京城漕运,自后定立上供年额:汴河斛斗六百万石,广济河六十二万石,惠民河六十万石。广济河所运,止给太康、咸平、尉氏等县军粮而已。惟汴河专运粳米,兼以小麦,此乃大仓蓄积之实。今仰食于官廪者,不惟三军,至于京师士庶以亿万计,大半待饱于军稍之余,故国家于漕事,至急至重。然则汴河乃建国之本,非可与区区沟洫水利同言也。”
[7] 沈文通《漕舟》,引自《宋文鉴》卷十八。
[8] 《宋史·河渠志三·汴河上》:“(大中祥符八年)八月,太常少卿马元方请浚汴河中流,阔五丈,深五尺,可省修堤之费。”
[9] 其余有据可查的桥包括:古月桥、广济桥、通济桥、通圣桥、卢沟桥和单桥。其中,古月桥拱高495米,全长312米,宽45米,属石质虹桥,位于现今浙江义乌,始建于南宋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广济桥、通济桥和通圣桥拱高分别为5米、4米和55米,均为位于现今江苏省东台县的宋代古桥;卢沟桥高10米左右,位于现今北京市丰台区;单桥高12米,位于现今河北沧州。
[10] 《宋史·朱勔传》:“载以巨舰,役夫数千人,所经州县,有拆水门、桥梁,凿城垣以过者。”
[11] 参考《东京梦华录·卷一·河道》。
[12] 关于这段传说,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见《汴京遗迹志》)记载,道士指出需要加高的地方在内城的东北角,这里后来建立了万岁山,也就是艮岳。而根据《宋史纪事本末·道教之崇》记载,加高的地方在内城的西北角,宋徽宗在这里建立了上清宝箓宫,而艮岳在此宫的东方。考虑到汴梁的地形,第一种说法可能更接近真相,故采用。
[13]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徽宗·政和四年》。
[14] 指童贯、杨戬、贾详、何&18211;和蓝从熙,号称“延福五位”。
[15]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徽宗·政和六年》。
[16]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徽宗·政和七年》。
[17] 周密《癸辛杂识·前集》。
[18] 参考《汴京遗迹志·卷四·山岳》。
[19] 方勺《泊宅编·卷三》。
[20] 参考《汴京遗迹志·卷四·山岳》。
[21]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徽宗·宣和五年》。
[22] 参考《墨庄漫录》。
[23] 参考《宋史·蔡京传》。
[24] 这里主要指的是以诛杀朱勔为口号的方腊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