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汴京之围 > 第十五章 大楚政权

第十五章 大楚政权(2/2)

目录

他没有坐皇帝的正座,而是叫人在西侧又放了一把椅子坐下,接受了百官的朝贺。不过百官要下跪时,他立刻传令,表示自己是为了生灵才这么做,并不是真要当皇帝,请不要拜。但王时雍还是率领百官拜过,张邦昌一看连忙转身面向东拱手站着,表示没有接受。

整个仪式过程中,大部分人都哭丧着脸,表明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有一小部分人却欣然而为,他们是王时雍、吴幵、莫俦、吕好问、范琼、徐秉哲等亲金大臣,张邦昌当皇帝后,必须依靠这些人才能维持统治。 [44] 特别是王时雍,每次向张邦昌汇报,必定以“臣启陛下”开篇。 [45] 在官职上,王时雍为权知枢密院事,领尚书省,吴幵、莫俦皆为权枢密院,吕好问为权门下侍郎,徐秉哲为权中书侍郎,范琼是负责保卫皇帝的殿帅。 [46]

在城内,人们给几位大臣起了外号,王时雍被称为“卖国牙郎”,吴幵、莫俦主要负责传递消息,所以称为“捷疾鬼王”。 [47]

当天,消息传到青城的宋徽宗耳中,太上皇立刻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经定了,他必定被金人裹挟而去,正伤心的他泣下沾襟。第二天有人向他献了两句诗:“伊尹定归商社稷,霍光终作汉臣邻。”意思是张邦昌必定会把皇权交还赵氏,太上皇边读边骂:“等他把社稷还回来,我已经跑到比龙荒还北面的地方去了!” [48]

为了表示无心当皇帝,张邦昌还做了一系列的规定。虽然皇宫主人换成了他,他却只当一个皇宫的暂时保管人,不登正殿,又罢去了繁复的皇家礼仪规定。对于皇帝起居的大内,更是连门都不进,直接在各个门上贴了封条,写上“臣张邦昌谨封”。他不受通常的朝拜,百官见他不用山呼万岁,谈话时也从来不说“朕”这个皇帝的专用名词,而是用“予”来代替。由于有人将他的命令说成“圣旨”,他还专门下了一道命令(三月十二),规定不准说圣旨,只准称“中旨”;如果是当面得的命令,叫“面旨”;要发往四方的,称作“宣旨”;手诏则称作“手书”。总之避开一切可能让人误会的称谓。

只有一个场合,张邦昌不得不继续演戏,那就是金人在场的时刻。有时候,张邦昌穿着常服与宰执们议论,双方以名字相称,突然间,金人来了,他就立刻进去换上皇帝的服装。就连卫士都说:“以前戏子演杂剧时都装作假官人,今天张太宰就是这样的一个假官家。”

不过,金人对他却非常有礼貌,元帅们下令,金使觐见张邦昌必须按照以前对待宋朝皇帝的礼仪。于是奇怪的事情出现了,在即位之前是张邦昌朝金人鞠躬,现在金人都是在台阶下拜见张邦昌。张邦昌有些不习惯,告诉金国使者可以随便一些,金使表示如果不这样,回去元帅会杀了他们。 [49]

在张邦昌与群臣们演戏时,金军却开始准备撤离了。他们的军队也是各个部落拼凑的,到了夏天急着回北方。但在离开前,还需要做最后一次尝试,看还有什么没有注意到的东西。于是,张邦昌登基之后邀请金人庆祝了几天,吃喝一番 [50] ,到了三月十二,就继续干正事儿了。

三月十二,金军将景灵宫席卷一空。景灵宫是皇帝祭奠天神和祖宗的所在,里面各种祭祀用品不少,金人将之卷走。

三月十三,劫掠宗庙。

三月十四,席卷内藏库。 [51]

但这些还只是常规动作,金人最想要的还是金银,他们决定最后试一把。在开封府上报给金军的户口册中,注明汴京城一共有七百万户,这是一个庞大的数目,按照每户三人(很保守)来算,就是近两千一百万人,放在现代也是世界特大城市。可事实上,北宋末期全国总人口也只有五千万左右,比如,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的统计,是户两千零二十六万四千三百零七,口四千五百三十二万四千一百五十四人。具体到东京开封府,是户二十六万一千一百一十七,口四十四万两千九百四十人。 [52] 这个数据与上报数字差了二十多倍。

金人很纳闷,为什么这么多的人口,只有这么一点金银,于是决定采取摊派的办法再搜刮最后一遍,按照七百万人户来分摊金银。开封府明知道没有这么多人,却又不敢明说,只好把数额摊派在二十六万户的头上,结果,即便是最贫穷的家庭也摊派了金三十锭、银二百锭。

不想这件事产生了反作用。大家一看这已经成了胡闹,干脆连理都不理,金人威胁不交就屠城,可人们已经不怕死了,都威胁不动。另外,大家似乎捏准了金人的心态,既然已经准备撤离,他们的心思更多应该放在如何安全地撤退上,不大可能屠城了。 [53]

这件事僵持到了三月十四,老百姓不配合,金人没有面子,大家都怨开封府做了傻事。最后出来收场的就是新任皇帝张邦昌。三月十四,张邦昌写信给金军元帅们,请求豁免金银,他表示进城之后察看一番,发现民间真的很穷了,榨不出来了,也希望元帅们给这个新成立的国家留一点家底。 [54]

三月十五,张邦昌亲自前往青城与元帅们会晤,他带着七件事前往:第一,不毁赵氏的陵庙;第二,不要继续搜刮金银;第三,汴京城墙上防御用的楼橹不要拆掉;第四,既然定都金陵,但要等那边建设完毕,三年后再搬迁;第五,金军于五日内班师回朝;第六,张邦昌的国家叫大楚,他就叫大楚皇帝,不再另立庙号;第七,他需要犒赏军民功臣和大赦,但这个国家已经一穷二白了,需要金军支援一点金银作为犒赏之用。元帅们全都答应了下来。 [55]

张邦昌见元帅们答应了,又提出了新的请求。他提议金人扣押的官员已经太多了,带回去也是累赘,不如放回一些,他的名单上包括冯澥、曹辅、路允迪、孙觌、张澂、谭世 、汪藻、康执权、元可当、沈晦、黄夏卿、郭仲荀、邓肃,以及太学、六局、秘书省中用不着的官员。金军也答应了。

但张邦昌提出的另外五人,金军没有答应,他们是何666 、张叔夜、孙傅、秦桧和司马朴,这些人大都是反对废黜赵氏的,他们必须与赵氏一同前往北方。他们的家族成员只要能抓住的也全部在迁移之列。

直到三月二十三,金人将释放人员送回时,才正式发布告示,宣布豁免了剩余的金银。 [56] 这一天放回的人有数千之众,除了官员,还有百姓、僧道等。 [57] 张邦昌作为一个傀儡政府,对于汴京城的保护却比宋朝两位皇帝还多。

那么,金军一共从汴京城榨出了多少金银呢?这也牵出了汴京围城史最悲惨的一幕……

【注释】

[1] 参考《靖康要录》与《大金国志》。

[2] 参考《宋史·张邦昌传》。

[3] 参考《玉照新志》。也有记载是宋齐愈出使金军营地,回来将张邦昌名字写在纸上,没有询问王时雍环节,见《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4] 参考《中兴遗史》。

[5] 《三朝北盟会编》引《宣和录》。

[6]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7] 参考《靖康要录》。

[8] 参考《挥尘余话》。

[9] 《大金吊伐录校补》第一五七篇。

[10] 参考《三朝北盟会编》《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11] 参考《瓮中人语》。

[12] 参考《靖康要录》。

[13] 参考《靖康纪闻》。但《纪闻》记载索要明经是在二月十八。

[14] 参考《中兴遗史》。

[15] 综合《瓮中人语》与《靖康要录》。

[16] 参考《瓮中人语》。

[17] 参考《靖康要录》。

[18] 参考《瓮中人语》。

[19] 参考《靖康纪闻》。

[20] 参考《瓮中人语》。

[21] 参考《靖康要录》。

[22] 参考《靖康纪闻》。

[23] 《南征录汇》引《青城秘录》。

[24] 参考《靖康要录》。

[25] 参考《靖康要录》。

[26] 参考《靖康纪闻》。

[27] 参考《瓮中人语》。

[28] 参考《靖康纪闻》。

[29] 参考《中兴遗史》。

[30]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31] 《南征录汇》引《大金武功记》。

[32] 参考《靖康纪闻》。

[33] 参考《靖康要录》。

[34] 参考《靖康要录》。

[35] 参考《瓮中人语》与《靖康要录》。

[36] 参考《中兴遗史》。

[37] 参考《大金国志·楚国张邦昌录》。

[38] 参考《朝野佥言》。

[39] 参考《大金国志·楚国张邦昌录》。

[40] 参考《中兴遗史》。

[41] 参考《中兴遗史》。

[42] 《三朝北盟会编》引《伪楚录》。

[43] 《大金吊伐录校补》第一六三篇。

[44] 综合《靖康纪闻》《大金国志》《中兴遗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三朝北盟会编》等。

[45] 参考《中兴遗史》。

[46] 参考《大金国志》。

[47] 参考《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48] 参考《北狩见闻录》。

[49] 参考《大金国志·楚国张邦昌录》。

[50] 参考《靖康纪闻》。

[51] 参考《瓮中人语》。

[52] 参考《宋史·地理志》。

[53] 参考《靖康纪闻》《中兴遗史》。

[54] 《大金吊伐录校补》第一六七篇。

[55]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56] 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57] 参考《靖康纪闻》。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