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文学 > 诗人十四个 > 在长安摔碎一把胡琴

在长安摔碎一把胡琴(1/1)

目录

今天就来讲两首和春兰有关的诗吧。一首是陈子昂写的,一首是张九龄写的,名字都叫《感遇》。《叶嘉莹说初盛唐诗》中比较过它们的异同,但说得比较简略,我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更详细的阐发。

陈子昂和张九龄都生活在初唐快要进入盛唐的时候,这两首诗从表面上看起来也十分类似,但是仔细读下去的话,就会发现有内在的不同。而这种微妙的差别,是读诗时很大的乐趣。

《感遇》的意思就是“有感于平生所遇”。陈子昂的文集里,总共有一组三十八首《感遇》,他好像对于人生有非常多的感怀,所以一首接着一首往下写。张九龄的文集里面,也有十二首《感遇》。因为这些诗表面上看起来和其他诗没有什么不一样,也是写些花花草草、春兰秋菊,有时候读者会想,是不是像后来的分析家说的那样,里面有很多的精神、很多的思想,还是说这些都是分析家自己的投射?我想,可能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作者写到春兰秋菊,只是写实际上的、植物学上的花草本身,没有任何托寓。比如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71] ,如果非要说松兰代表了君子人格的高洁,子规代表了蜀帝的失国之痛,这就牵强了。第二种情况,作者并没有明确的意识将春兰秋菊作为象征,但无意识以情绪、设色与巧合的方式渗入对这些意象的叙写,使其多多少少带上了一些难以确指的深意。比如李贺的《苏小小墓》写:“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72] 第三种情况,才是作者有意识地象征,表面写春兰秋菊,实质是写时代、命运和人格。而《感遇》这个主题之下的诗歌,一般都属于第三种情况,看到这个题目,就可以知道作者有明确的感怀和思考想表达。

这个传统其实是从阮籍开始的。阮籍生活在正始时代,就是鲁迅先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所讲的那个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古时候一般说有二:一是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因为晋是篡夺了魏的政权而建立的,而魏又是篡夺了汉的政权而建立的;二是舆论控制非常严酷,因为篡夺过程中的臣弑君、子弑父以及兄弟阋墙遭受广泛非议,司马氏政权只能表面上假意推行儒家伦理,实质上严酷压制不同声音。其实,按照现代医疗史的研究,还有第三个特点:魏晋之交还正好是传染病暴发的时代,所以整个社会就暴露在战争、酷政和瘟疫之下,令人时时感到朝不保夕。

阮籍是倾向于曹魏的,但是曹魏为司马氏所灭,阮籍以其才能与声名成为司马氏笼络的对象。他既无法和司马氏决裂,又不愿与司马氏合作,心里有巨大的痛苦和孤独。晋文帝曾经为晋武帝向阮籍的女儿提亲。为了躲避这桩尴尬的亲事,阮籍大醉六十日才逼得媒人不得不放弃。不仅如此,古时候篡位,没有新皇帝是堂而皇之登基的,都要假装一下自己不想当皇帝,然后由公卿大臣拟一份《劝进表》,新皇帝表示自己是被逼无奈、不得不为天下苍生担起这个重任。而司马昭篡位时的《劝进表》就是阮籍被逼无奈撰写的,写成后不久他就去世了。所以《昭明文选》李善注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73] 。

《世说新语》里称阮籍丰神俊朗,却又放荡不羁,其实都是因为他的痛苦不能言说。其中有一条,提到他总是驾着一辆车随意驱驰,一直到没有路可走时才痛哭着驾车折返。阮籍没有办法直接抒发自己对政治的不满,就把所有的感受都藏在诗歌里。他创造了《咏怀》这种诗歌形式,看起来零零散散,一会儿写一棵树,一会儿写一只鸟,但实质上写的都是自己的胸襟、怀抱、理想与追求。《咏怀》完全脱离了娱乐写作,直接告诉读者,这些作品不管表面写的是什么,内在都有作者非常严肃的写作意图。这个传统从阮籍传到陶渊明,又从陶渊明传到陈子昂。陶渊明的《饮酒》《拟古》如此,陈子昂的《感遇》也是如此。它们都是五言古体诗,一首一首写下来,构成一个相互呼应、相互支撑的整体。

我们在小学就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74] 陈子昂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这个人非常有趣。他在年轻时不好好读书,书上说他“轻财好施,慷慨任侠”。他出生在四川的富豪之家,成天想学游侠之术,到二十岁时,忽然间觉得在江湖上晃荡也没有什么意思,就去读书了。

陈子昂决定读书之后,很快就读得非常好,就想去长安谋求功名。唐代科举制度虽然已经出现,但远没有宋代那么规范。唐代的科举考试是不封卷的,考官可以看到考生的姓名,所以考生的名声本身就是考查的对象之一。一个学生到了长安之后,需要向主考官递交诗文,让主考官预先了解自己的能力。比如我们之前讲过的王维,当他要参加科举考试时,岐王直接把他引荐给玉真公主,要求公主把状元的位置许诺给王维。陈子昂虽然是富家子,但他的家世并不显赫,到了长安之后,并没有人认识他,所以他第一次没有考中。

阮籍因为自己的才华处处为人关注,想要佯狂避世而不得,这是一种孤独;陈子昂想博得他人的注意,却没有人在意,这是另一种孤独。但陈子昂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有一天,长安市上来了一个卖胡琴的人,索价百万,但没有人知道怎么弹,所以很多人围观。陈子昂就花重金买下这把琴,宣布自己次日将在长安宣阳里设宴宴请贵人并弹奏这把琴,有兴趣的人可以来听。果然,到那天,观者如堵,陈子昂把琴拿出来砸碎。人们非常惊异,只听他说:“我是蜀人陈子昂,我写了很多很多文章,而这些文章不为人所知,你们却要看我来弹奏这样一个乐器。弹奏音乐,这是乐工所做的贱事,我应该让你们知晓的是我的文章。”他随即把预先准备好的文章分发给来围观的人,人们一看,大为惊叹。陈子昂就这样树立了自己的声誉。

陈子昂是一个非常自负且有强烈成功愿望的人。后来在武则天执掌朝政时,他通过上书获得右拾遗这个官职。但因为陈子昂太想建功立业,所以屡经升降。最后,他在跟随武则天的侄子武攸宜出征契丹时,因为对部队的推进速度不满意,屡次要求“分麾下万人以为前驱” [75] ,终于触怒武攸宜而被贬。著名的《登幽州台歌》在这一背景下写成。之后,陈子昂辞官回乡,仅仅三年,地方官贪慕陈家家财,虚构罪名令他入狱。陈子昂经历了严刑拷打,财产散尽,最终死于狱中。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