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的三角化:痛苦的“夹心人”(2/2)
第一个问题, 它很容易让我们产生防御性的隔离。
就是,虽然我跟你们没有矛盾,但你们利用我,把我卷入到了你们的矛盾当中,那我干脆都离你们远一点。
可这也不是真的远离,而是你为了回避矛盾,不得不压抑对矛盾双方的情感。这时候,你对自己的情感就开始疏远了。
我有一个来访者曾跟我讲,很小的时候,她还有解决父母矛盾的冲动,她曾给爸爸写过一封信,请爸爸多关心家庭,早点回家。
结果这封信让妈妈看到了,妈妈就经常拿着这封信说她爸爸:“你看看,你女儿都说要让你好好回家了。”
这封信原来是她写的,可是当妈妈拿着这封信说爸爸的时候,她特别无地自容。
后来,她在家里就慢慢不太说话了,因为每次她还没来得及开口,妈妈就替她把话说了,而每次说的话,都是用来指责爸爸的:“你看你连女儿这点心思都看不到,女儿这点心思你也看不到。”
爸爸是很爱她的,妈妈这么说,爸爸通常就不说话了。
可是,她跟爸爸之间,就越来越没话说了。因为,妈妈把她说话的权力抢走了,把她的话当做了指责爸爸的工具。
第二个问题, 扭曲我们的情感。
如果在三角化里,我们要站一边的话,那我们就要顺从我们站边的那个人,压抑对另一个人的感情,甚至表达对另一个人的愤怒,虽然我们自己对他也许没那么愤怒。
这时候,自我的情感,就不再是我们自己的了,而被关系里的某一方给借用了,成了其他人的工具。
我们家没什么太大的矛盾,可是也存在三角化的情况。
有一天我正在沙发上跟爱人和女儿玩,我爱人开玩笑地踢了我一下。女儿在旁边,本来跟我玩得好好的,见妈妈踢我,以为我们吵架了,就上来在我的脸上狠狠地抓了一把。
我真是抓在脸上疼在心里。
我爱人看到了,就赶紧说:“你为什么抓爸爸啊?妈妈是开玩笑的。”
女儿一副很不好意思的神情。我们以为这件事过去了,谁知道晚上女儿睡觉的时候还问妈妈:“妈妈,你是跟爸爸开玩笑的啊?”
我爱人说:“是啊。你怎么抓爸爸啊?”
女儿说:“我是真的生气。”
女儿今年三岁,不是很懂关系,可是她知道要对妈妈忠心。如果我跟爱人真的起冲突了,这种忠心会让她否定自己对我的感情。因为她要忠于妈妈,所以要拒绝爸爸,要对爸爸生气。
这时候,她就没法自由地表达和发展她自己的感情了。
第三个问题, 内疚和自责。
被三角化的人常常觉得,都是自己的错,是因为自己没做好,所以才导致了另两人的矛盾。有时候,这会变成自卑的来源。
这一点,我们在接下来专门有一节课来讲。
现在,也许你已经明白了,三角化最大的问题,就是固化了我们的某个角色,让我们没有办法自由地表达我们自己的情感、想法和立场。
我们没法逃离这种关系,只好通过疏离或者扭曲自己的情感,来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如果我们长期处于这样的关系中,我们就会生病。
这就是为什么鲍文说,大部分精神疾病的本质,就是三角化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父母吵架经常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怎么影响的呢?不是吵架本身,而是这种三角化的关系造成的。
今天我们讲了关系中的三角化。也许你要问,那怎么处理呢?
我们要回到源头想,关系为什么会被三角化?是因为我们回避彼此的矛盾,所以通过引入第三人来解决。
如果你是正在把别人三角化,那你就要注意,不要把别人当做缓解矛盾的工具,有些冲突和矛盾需要你去面对,你必须去面对。
而如果你是被三角化的一方,你也需要重新回到两人关系。你可以跟关系中的每一方讲:我很想跟你们保持好的关系,可是我不想卷入你们之间的战争。让我们回到单纯的,我和你之间的关系。
记住,无论他们是怎么解决矛盾的,无论你多么关心战争的双方,这都不是你的战争。
总结一下。
这一讲我们说了另一种不健康的关系模式——关系的三角化。我们讲了什么是关系的三角化、三角化的各种形式,以及它对自我发展造成的影响。
到现在为止,我已经用了两节课的时间讲了感觉是怎么混淆的。下一讲,我们就来说关系中的另一种混淆——责任的混淆。
陈海贤
最后,我想给你留一道思考题:你不妨想一想,自己是否也曾经被三角化,或者正在被三角化?你又会如何跳出这个角色呢?把你的经验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