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与救赎(1/2)
论白先勇的danny boy
刘俊
二○○一年十二月,《中外文学》第三十卷第七期刊登了一篇白先勇的短篇小说 danny boy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患了艾滋病的同性恋者的故事。同性恋者在白先勇的笔下并不是新近出现的人物形象,事实上在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中,同性恋者的身影可以说伴随始终,从早期的容哥儿 (《玉卿嫂》) 1 、吴钟英(《月梦》)、画家(《青春》),杨云峰(《寂寞的十七岁》)、玫宝(《上摩天楼去》),到后来的“我”(《孤恋花》)、教主(《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再到《孽子》中的李青、吴敏、小玉、王夔龙、杨教头,一个又一个同性恋者的相继登场,共同构成了白先勇小说世界中的同性恋人物系列——这是白先勇小说中最丰富多彩、生动复杂的人物形象系列之一。不同于以往只是展示同性恋者的生活形态、心理感受以及为他们在道德、情感和伦理上的生存合法性进行艺术化的诉求, danny boy 呈现的是同性恋者中的特殊群落——患有艾滋病的同性恋者。这样的同性恋形象是白先勇以往的小说中所没有的,“同性恋”与“艾滋病”是两个具有高度敏感性的字眼,塑造出一个集这两者于一身的人物形象,白先勇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一、主题探讨
小说的主人公云哥可以说自幼不幸——父亲在他还没有出世就已离开人间,母亲在他出生后就远嫁日本,他过继到叔叔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云哥很识相,他谨守本分,退隐到家庭一角,默默埋首于他的学业”。孤寂的云哥在中学时就“立志要当中学老师”,最后如愿以偿,师范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到c中教书,他那单身宿舍墙壁上挂满一排的奖状足以证明:云哥是位深受学生敬爱的模范老师。
然而这是云哥人生的外在形态和轨迹,在他的内心深处,他还有一个难与人言的世界——他是一个同性恋者,社会对教师的道德化形塑和他性向形态(同性恋)与世俗道德的不兼容性所形成的巨大张力,令云哥的内心一直遭受着痛苦的煎熬。也许是在寻找自己童年时的影子吧,云哥的爱总是倾注在那些落寞孤单、敏感内向的“大孩子”身上,这种“说不出口的爱”使他陷于永无尽头的痛楚而难以自拔——“那是一种把人煎熬得骨枯髓尽的执迷”,一方面是内心“邪火的焚烧”,另一方面是全力掩护内心的隐秘,“绝对不会让任何人察觉半点我内心的翻搅掀腾”,这样长期的撕扯挣扎终于导致了云哥的崩溃,对k示爱所引发的“吴老师精神错乱”的判断,最终使云哥模范老师的形象毁于一旦,并从此离开学校,远赴异国。
在异国,云哥既没有教师身份的道德化约束,也脱离了熟悉环境的笼罩,长期压抑着的欲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到了晚间,回到六十九街的公寓阁楼里,我便急不待等地穿上夜行衣,投身到曼哈顿那些棋盘似的大街小巷,跟随着那些成群的夜猎者,一条街、一条街追逐下去,我们在格林威治村捉迷藏似的追来追去,追到深夜,追到凌晨——
云哥“在往下直线堕落,就如同卷进了大海的漩涡,身不由己地淹没下去”,欲望放纵的结果是染上了hiv,为了逃避艾滋病发的可怕结局,云哥曾服药自杀,自杀失败后,云哥“在绝望的深渊中,竟遇见了我曾渴盼一生、我的 danny boy ”。
danny boy 原为一首爱尔兰民歌,是一位律师为他早逝的儿子所写,这首歌的歌词情感深挚、哀切动人,旋律则忧郁感伤、凄婉缠绵,一经传唱,风行欧美,并常常成为葬礼上表达对逝去亲人哀思的保留曲目——这使它事实上具有了一种挽歌的性质。小说中云哥遇到的 danny boy 是个名叫丹尼(danny o’donnell)的艾滋病患者,在照顾丹尼的过程中,云哥不但找到了灵魂升华的动力,同时也获得了心灵安生的归宿。如果说过去的云哥是被情欲牵扯着骚动不安、备受煎熬的话,那么此时的云哥却有了一种涅槃后再生的精神宁静——他实现了从“肉”的焦躁向“灵”的静谧跨越。
“灵肉之争”原本是白先勇小说的一个基本主题,在以往的“白先勇的小说世界中,灵与肉之间的张力与扯力,极端强烈,两方彼此撕斗,全然没有妥协的余地” 2 ,可是在 danny boy 中,“灵”与“肉”的关系已不再停留在“彼此撕斗,全然没有妥协”的层面,而是从“灵肉冲突”进化为“灵”战胜“肉”。不是把“灵”与“肉”作为两个对立因素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进行单纯的“灵肉之争”的呈现,而是在“灵肉之争”的铺垫之后,更注重对“肉”向“灵”的跨越以及这种跨越后幸福和喜悦的表现——这是白先勇在 danny boy 中对“灵肉之争”主题的丰富和深化。
其实“跨越”在 danny boy 中,并不仅体现为云哥从“肉”向“灵”的跨越,对云哥而言,“跨越”在小说中至少可以涵盖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从“灵肉冲突”向“肉的放纵”的跨越;从“肉的放纵”向“灵的升华”的跨越;从“一般同性恋者”向“患有艾滋病的同性恋者”的跨越;从“孤独”向“敞开胸怀帮助别人”的跨越;从“凡人”向“有宗教情感”的跨越;从“生”向“死”的跨越。对于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韶华,“跨越”则意味着她对云哥认识的深入(从“不知”云哥是同性恋者到“知”)和对艾滋病患者的包容接纳(“我在床边跪了下来,倚着床沿开始祈祷,为云哥、为他的 danny boy ,还有那些千千万万被这场瘟疫夺去生命的亡魂念诵一遍《圣母经》”)。对于整个小说而言,“跨越”则是指“非艾滋病患者”和“非同性恋世界”对“艾滋病患者”和“同性恋世界”偏见的消除和彼此的沟通(在小说中通过修女玫瑰玛丽和韶华来体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跨越”不但是小说 danny boy 情节发展的动力,同时它也是这篇小说的基本内核。在所有的这些“跨越”中,有两个“跨越”最为重要——云哥从“肉的放纵”向“灵的升华”的跨越和“非艾滋病患者”“非同性恋世界”向“关爱艾滋病患者”“理解同性恋世界”的跨越——正是这两个“跨越”构成了小说 danny boy 主题的一个方面。对于前者,小说通过云哥对丹尼的照顾来表现;对于后者,则以修女玫瑰玛丽参与看护艾滋病患者(包括同性恋者)和韶华为死去的所有艾滋病患者(包括同性恋者)祈祷来展示。
“‘香提之家’是一个aids病患的互助组织,宗旨是由病情轻者看护病情重者,轮到自己病重时,好有人照顾”,云哥在这里帮助的丹尼,由于年幼无知,犯法坐牢,在牢里被强暴后染上艾滋病,得病后他被家庭抛弃,连圣诞节想回家也遭拒绝,“他们坚决不让我回家,怕我把aids传染给我弟弟妹妹”。面对这样一个身染沉疴、惨遭家庭弃绝的“孤独者”,云哥的“痛惜之情竟不能自已”,仿佛看到了那些他为之心动的孩子们“好像一下子又都回来了,回来而且得了绝症垂垂待毙,在等着我的慰抚和救援”,正是在对丹尼的照顾中,云哥感受到了“一种奇异的感动”,甚至“我那早已烧成灰烬的残余生命,竟又开始闪闪冒出火苗来”—— danny boy 让云哥在精神上升华了,复活了,云哥的生命从此变得充实而又富有意义。
“肉”向“灵”的跨越,在云哥是通过“帮人”(救人)来实现的,如同“香提之家”的宗旨所寓示的那样,云哥在那里帮人(救人),其实也是在帮自己(自救),拯救别人之路也就是自己灵魂的净化之路——因而也就是自我救赎之路。精神的大爱代替了过去的情欲之爱和肉欲追逐,在小说中,精神大爱具体化为“同病相怜”:
我让他将一只手臂勾着我的脖子,两人互相扶持着,踉踉跄跄,蹭入了浴室……折腾了半天,我才替丹尼将身体洗干净,两人扶持着,又踉跄走回房中。
这种“扶持”虽然“踉跄”,却使云哥从孤绝中走出,有了“一生中最充实的十四天”。“香提之家”的存在和云哥的“扶持”不但使丹尼有了“家”的感觉,也使云哥终于找到了自己灵魂的“家”。而更为重要的是,在上面这幅温馨的“扶持”图中,其隐含的寓意除了云哥自身“救人—自救”的救赎意味,其实还暗示着人类“救人—自救”的救赎之路:“同性恋者”和“艾滋病患者”也是我们人类的成员,对他们,“非同性恋者”和“非艾滋病患者”如果能跨越偏见,理解并帮助(救护)他们,那将是一幕感人至深的图景,也是人类更加理性、更加人性的标志,因为,帮助(救护)他们,也是在帮助(救护)我们人类自己。小说中,这种人类的“救人—自救”之路是通过修女玫瑰玛丽和韶华的行为(沟通、理解、包容、接纳、照看、祈祷)来表现的——它和云哥的“救人—自救”一起构成双重的“救人—自救”形态,而这一形态正构成了小说 danny boy 主题的另一个方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