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文学 > 2666 > 第一部分 文学评论家(8)

第一部分 文学评论家(8)(1/2)

目录

“蠢猪”说:“这里呢。就是这个!”

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在找“蠢猪”指出的名字。汉斯·赖特尔。一夜。付现金。没使用信用卡。没打开室内的小吧台。后来,三人回旅馆去了,尽管路上“蠢猪”问他俩是否愿意去看看有特色的地方。不,他俩说,没兴趣。

与此同时,丽兹在旅馆,虽然不困,还是熄灭了全部灯光,仅留下电视开着,音量最小。窗户开着,从外面遥远的地方不断传来嗡嗡声,仿佛从几公里之遥的城外郊区正在疏散人群。她以为嗡嗡声来自电视,便关上了电视机,但声音依然存在。她扶着窗户,眺望城市。探身到窗外,听不见嗡嗡声了。空气很冷,她觉得舒服。

旅馆门口,两个门卫在跟一个客人和一名出租车司机争吵什么。那客人喝醉了。一个门卫撑住醉鬼的肩膀,另外一个在倾听司机的述说。从司机大呼小叫的架势看,像是越来越激动。片刻后,她看见有辆轿车来到旅馆门前,从车上下来了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后面跟着“蠢猪”。她在楼上,不敢肯定是不是她的朋友们。如果是,她觉得他们走路的样子有些奇怪,显得更有男子气概,如果这话能用到走路上的话,她认为荒唐,不伦不类,没头没脑。“蠢猪”把车钥匙给了门卫。三人进了大堂。拿了“蠢猪”车钥匙的门卫上了轿车。于是,出租车司机对准另外一个扶着酒鬼的门卫叫喊起来。给丽兹的印象是司机觉得钱少,醉鬼不肯再掏。从醉鬼的架势看,丽兹觉得他大概是美国人。他上身穿一件白衬衫,下身是帆布裤子,牛奶咖啡色。年龄难以判断。另外一个门卫回来以后,司机后退两步,说了一句什么。

丽兹觉得,司机的态度有点威胁人的意思。这时,那个扶持醉鬼的门卫,向前一扑,抓住了司机的衣领。司机没料到对方会这样,连连后退,但已经无法甩掉门卫的手了。天上,从可能是污染造成的黑云里,冒出一架飞机闪烁的灯光。丽兹抬头望天,吃了一惊,因为空中全是嗡嗡声,仿佛千万只蜜蜂包围了旅馆。一瞬间,她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会不会是恐怖分子自杀式爆炸,会不会是空难。在旅馆门外,两个门卫在揍司机,他已经被打倒在地了。不是没完没了的踢打。而是踢打四五下,给司机说话或者跑路的机会,但是司机缩成一团,不住嘴地谩骂,于是门卫再次踢打一通。

飞机下降到黑暗的地方去了。丽兹以为自己看见了舷窗后面旅客们那一张张充满期待的面孔。后来,飞机兜了一圈,又爬上高空,几秒钟后,再次钻进了乌云腹部。飞机消失前,她最后看见的是机尾的灯光,红蓝相间的闪光。她向楼下张望,旅馆的一个服务员已经扶着醉鬼,像是架着一个不能走路的伤员;与此同时,那两个门卫拖着出租车司机离开出租车,向地下停车场走去。

丽兹的第一个反应是下楼去酒吧,看看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是不是在跟“蠢猪”喝酒。但最后她决定关闭窗户,上床。嗡嗡声依旧。丽兹想,这嗡嗡声大概来自空调。

“蠢猪”说:“出租车司机和旅馆门卫之间有一种战争。不宣而战,时高时低,有时高度紧张,有时暂时停火。”

曼努埃尔问:“这会发生什么事情吗?”

三人坐在旅馆的酒吧里,旁边是一扇大窗户,面向大街。户外,空气里有一种液体样的纺织品。那是黑雨,像黑色大理石,令人产生摸摸它的感觉。

“门卫会教训出租车司机。司机要过很久才会回旅馆。都是为了争小费引起的。”“蠢猪”解释说。

随后,“蠢猪”掏出他的电子记事本。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分别把圣特莱莎大学校长的电话号码记录在自己的小本上。

“蠢猪”说:“今天我跟校长通过话了。请他尽可能给您们提供帮助。”

让-克劳德问:“谁把那司机拉走的?”

“蠢猪”说:“他自己抬腿走路呗。按照规矩,会在地下停车场里暴打他一顿,然后浇上一大桶冷水,塞进他原来的出租车里,让他滚。”

曼努埃尔问:“门卫和司机开战期间,客人需要出租车怎么办啊?”

“蠢猪”说:“啊,那旅馆就给无线电出租车公司打电话。这个公司总是跟大家一起和平共处的。”

他俩送“蠢猪”到旅馆门外的时候,看见那出租车司机一瘸一拐地走出了地下停车场。他脸上完好无损,衣服也没湿。

“蠢猪”说:“肯定达成协议了。”

“达成协议?”

“跟门卫达成的协议。司机必须给门卫钱。”“蠢猪”说。

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以为“蠢猪”会上出租车,因为它就停在人行道上,近在咫尺,但样子难看。“蠢猪”一晃脑袋,要门卫去取他自己的轿车。

次日早晨,三人飞往埃莫西约。他们在机场给圣特莱莎大学校长打了电话。然后,租了一辆轿车,向边境地区驶去。一离开机场,三人感觉索诺拉州一片光明。这里的光线好像沉入到太平洋后在空中产生了一个巨大弯弓。丽兹想,在这样的光线下行走容易饥饿,也许会因此想忍饥挨饿走到目的地。

三人从圣特莱莎南部入城。他们觉得这座城市像一个巨大的吉卜赛人营地,或者像随时准备开拔的难民营。三人在墨西哥旅馆四楼租下三个房间。表面上它们都一样,实际上里面到处布满了区别的记号。在曼努埃尔的房间里,有一幅巨画,上面是荒原和一群骑马的人,他们位于左侧,身穿淡棕色服装,像是军队,或者骑马俱乐部的人们。在丽兹的房间里,有两面镜子,而不是一面。第一面镜子安放在入门处,跟别的房间一样。第二面挂在房间尽头的墙壁上,旁边是面向大街的窗户;这样你如果摆好固定姿势,那两面镜子里都可映照出你的倩影。让-克劳德房间里的浴缸缺了一角。第一眼看去,不会发现这个缺点。但只要拉开厕所门,缺少的一角就会赫然出现在眼前,好像一声吠叫。让-克劳德想,真他妈奇怪,怎么没人修理呢?丽兹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浴缸。那一角缺了二十公分。白陶瓷下面,有一块红色的东西,像是砖土,呈石膏抹上去的饼干状。缺少的那一角呈月牙形。好像是有人用锤子敲掉的。丽兹想,又好像有什么人把另外一个躺在地上的人扶起来,用后者的脑袋去撞浴缸。

圣特莱莎大学校长给三人的感觉是,和蔼可亲,有些拘谨。校长的个子很高,皮肤是淡淡的古铜色,好像每天在田野上边沉思边远足。校长邀请三人喝咖啡,耐心并假装有兴趣地倾听三人的说明。随后,带领三人在校园内参观,介绍建筑物以及所属的系科。让-克劳德为了换换话题,说起了索诺拉的阳光,于是,校长就详细讲述了沙漠落日的景象,提到一些画家,三位都不熟悉这些画家的名字;这些画家都曾经在索诺拉州或者旁边的亚利桑那州居住过。

四人回到校长办公室,校长再次请大家喝咖啡,询问三人下榻在哪家旅馆。三人说了旅馆的名字,校长写在一张纸上,放到西装上衣口袋里,然后邀请三位去他府上共进晚餐。片刻后,他们走了。走在从校长办公室到停车位的路上,他们看见一群男女大学生正好行走在喷灌器洒水的草坪上。学生们嘻嘻哈哈地叫喊起来,跑步远离了草坪。

返回旅馆之前,三人在城里兜了一圈。这座城市太混乱了,让他们觉得好笑。而此前三人的情绪一直不好。他们东看看西望望,跟那些能帮助他们的人聊聊,但这仅仅是更大计谋的一小部分。在返回旅馆的路上,那种处于敌意环境里的感觉消失了,虽说“敌意”二字不合适,但那是一种他们拒绝承认的语言环境,是一种与他们平行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只能自重,仅仅依靠提高嗓门,讨论一些不打算实现的计划,来赢得自主。

到了旅馆,三人看到语言文学系主任奥古斯托·盖拉的字条。上面写着“致三位同事:曼努埃尔、让-克劳德和丽兹”,口气是“亲爱的”,丝毫不像嘲讽。这越发让三人大笑起来,但随后三人难过了,因为按照主任的方式,一个“同事”的称谓就在欧洲和那个游牧族群之间建立了混凝土大桥。丽兹说,这就像听见孩子在哭泣。主任在字条上除去祝愿他们在本城过得幸福愉快外,还谈到一位什么阿玛尔菲塔诺教授,是“本诺·冯·阿琴波尔迪问题专家”,下午会很快赶到他们下榻的旅馆,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落款的地方用了一句诗歌,将沙漠比喻成石化的花园。

为了等候本诺·冯·阿琴波尔迪问题专家,三人决定不出旅馆。为此,他们坐在酒吧,向窗户外面张望;于是,看见了一群美国游客待在花坛里,显然已经酩酊大醉;花坛里有些不同种类的仙人掌,长得令人吃惊,其中有几棵高达差不多三米。时不时地总有一个游客起身离开餐桌去长满半干植物的栏杆旁朝大街方向看看。然后,那人跌跌撞撞地回到男女同伴身边,片刻后,大家都笑起来了,好像起身那人讲述了一个刺激但有趣的笑话。美国游客中没有年轻人,也没有老人。是个四五十岁的群体,看样子准备当天返回美国。渐渐地花坛里的餐桌已经没有空位了,四处都是站立的人们。夜幕从东方开始西进的时候,花坛里的扩音器传来美国乡村歌手威利·内尔森的歌声。

其中一个醉鬼一听出内尔森的声音,叫喊了一下,起身离座。曼努埃尔、让-克劳德和丽兹以为醉鬼要去跳舞。但是,醉鬼没跳舞,而是去栏杆那里上下看看,探头到栏杆外面,随后就安安静静地回到老婆和朋友身边坐下了。曼努埃尔和让-克劳德说,这些家伙有点半疯。丽兹则想,有什么怪事发生了,发生在大街上、花坛里、旅馆的房间中,甚至发生在墨西哥城的出租车司机和不真实的门卫身上,至少没有一个合乎逻辑的捕手可以抓住这些门卫;甚至那怪事超出了她的理解力,发生在欧洲,发生在三人集合的巴黎机场上;或许,此前,发生在莫里尼身上,发生在他拒绝陪同三人旅行的话语中,发生在三人于图卢兹认识的非常令人讨厌的小伙子身上,发生在迪特尔·荷尔菲德和他那突如其来的关于阿琴波尔迪的消息上。甚至怪事会发生在阿琴波尔迪身上以及他讲述的所有故事中,发生在她自己身上,她变得不认识自己了,尽管是一瞬间的事;可她一直在阅读阿琴波尔迪的作品,在做笔记,写心得啊。

曼努埃尔问让-克劳德:“你要求派人修厕所了吗?”

“要求了。我说,请来人修一修吧。”让-克劳德说,“可是服务台建议我换个房间。他们让我去三楼。我说四楼这里很好,我想留在我的房间;我说等我走后,他们再来修理浴缸吧。我愿意咱们继续在一起。”让-克劳德说完一笑。

“说得好。”

“服务员说他们本来打算换浴缸,可是没找到合适的型号。他们希望我别带着坏印象离开旅馆。不管怎么说吧,服务员还是和蔼可亲的。”让-克劳德说道。

阿玛尔菲塔诺教授给三位欧洲文学评论家的第一印象相当糟糕,他的气质与这里粗俗的环境一致,只是这个沙漠中的大城市还能看做是一种特色、充满了乡土色彩,再次证明了人文景色中令人讨厌的富有,而阿玛尔菲塔诺则只能被看成是一个遇难者,一个穿着马虎的家伙,一个不存在的大学里的不存在教授,在对抗野蛮的战斗中枪声未响就已经溃逃的大兵,或者用不太带感情色彩的话来说,如同他走到终点那样,是个忧伤的哲学教授,在自己的土地上放放牧,仿佛一头有儿童特征的怪异的牲口,假设海德格尔不幸出生在美国—墨西哥边境地区,它也许一口就吞食了这位德国哲学家。曼努埃尔和让-克劳德认为他是个失败者,全面失败,因为他曾经在欧洲居住和教书,如今试图披上一层坚硬的外壳来保护自己,但本质脆弱让他立即露出原形。丽兹的印象不同,认为他是个悲伤的人,迈着巨人的步伐向死亡走去,他最后的愿望就是给三人在城里做向导。

那天夜里,三位文学评论家上床相对较早。让-克劳德梦见了浴缸。一声低沉的响动吵醒了他,他裸体下床,从门下方看到有人打开了卫生间的电灯。起初,他以为是丽兹,甚至有可能是曼努埃尔。但走近一看,才知道都不是。推开卫生间的门,里面空空荡荡。他看见地面上有大片血迹。浴缸和浴帘上面有一层没有完全变硬的壳,起初,让-克劳德以为是泥巴或是呕吐物,但不久便发现是屎。它产生的恶心远远超过血造成的恐惧。恶心的感觉刚一上来,他就醒了。

曼努埃尔梦见了那张沙漠画。在梦里,他直挺挺地坐在床上,好像在看一个一米五见方的电视屏幕,能欣赏到发亮的静态沙漠,昏黄的阳光刺眼;看见了骑在马上的那群人物,他们的动作(马和人),几乎难以察觉,仿佛居住在一个与地球不同的世界上,那里的速度不一样,曼努埃尔觉得那速度太慢,虽然他知道多亏了这慢速,无论谁看画才不会变成疯子。接着,传来一些声音。曼努埃尔听见了。几乎听不清楚。一开头,只是单个音节,什么人发出的短促呻吟,好像落在沙漠上空以及旅馆和梦境中的陨石。有些只言片语他能辨认出来。“快,急,速度,轻。”这些单词像在腐肉里扎根一样,冲破画上的稀薄空气。有个声音说: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这就是我们的自由。“自由”一词,让曼努埃尔听起来像在无人的教室里抽鞭子。醒来时,浑身是汗。

在丽兹的梦里,她的倩影映照在两面镜子里。身体的正面在一张镜子里。后背在另外一张里。她的姿势微微倾斜。说她打算前进或后退,肯定都不对的。房间的光线昏暗,好像英国的黄昏。电灯都没亮。镜子里的形象是穿着准备出门的衣服,一套裁缝做的灰套装,真是怪事,因为她很少穿这种服装,头戴一顶小灰帽,让人回想起50年代的时装画报。很可能穿着高跟鞋,黑色的,但镜子里看不见。她的身体静止不动,让人想到“没有生气”和“呆滞”等词汇,但却促使她思考:离开好了,还等什么呀?为了摆脱两面镜子的映像,为了开门出去,难道还要等什么通知吗?莫非此前她听见了走廊里的响动?难道有人路过她门口时打算进来?也许是旅馆里走错房间的客人?会不会是服务台派来的职员,或者保洁女工?可是万籁俱寂啊,还有夜幕降临前漫长的宁静。忽然,她发觉镜中人不是她自己。她感到害怕和好奇,静静地观察是否仔细认真些就可能与镜中人吻合。她想,客观地说镜中人跟我一样,没有理由胡思乱想。我就是我!但后来,她看到了那个女人的脖子,发现一条肿胀的血管,好像要破裂,从耳后一直到肩胛骨才消失。这血管不像是真的,像是画上去的。于是,丽兹想:我必须离开这里。她扫视一遍房间,试图寻找那女人准确的藏身之处。但她无法看到。她想,为了反映在两面镜子里,必须恰到好处地处于入门与房间的窄窄通道上。但是,她没看见自己。等到看见自己出现在镜子里面的时候,发觉有了变化。那女人的头几乎难以察觉地在晃动。丽兹对自己说,我正在镜子里面啊。如果镜中人动一动,我俩就可以对视。我俩就可以互相看见对方的面孔了。丽兹握紧了双拳,等候着。镜中人也握紧了双拳,那努力的样子好像是超人一般。进入房间的光线颜色变得灰突突的。丽兹感觉大街上闹起了火灾。她开始冒汗了。低下头,闭上了眼睛。等她再次看镜子的时候,那女人肿胀的血管体积已经变大,轮廓开始依稀可见。她想,我必须逃走。她还纳闷: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在什么地方呢?她还想到了莫里尼。可只是看到了一把无人的轮椅,远处是一片黑漆漆、无法进入的大森林,过了一会儿方才认出那是海德公园。等到她睁开眼睛,那镜中人的目光和她的视线交叉在房间某个不确定的点上。镜中人的眼睛和她的一模一样。还有颧骨、嘴唇、前额和鼻子全都一样。丽兹哭了,认为自己因为难过或者恐惧而哭泣。她想,镜中人跟我一样啊,可她死了。镜中人露出微笑,接着,毫无过渡地变成了恐惧的表情。丽兹吃了一惊,看看身后,可身后没人,只有墙壁。镜中人再次冲她一笑。这一回,笑容之后没有恐惧了,而是深深的沮丧。接着,镜中人又笑了,然后是焦虑的表情,然后是冷若冰霜,然后是激动不安,然后是听天由命,然后是种种疯狂的表情,然后是再次微笑;与此同时,丽兹已经镇定下来,早就拿出小本子,迅速记下正在发生的一切,好像她的命运就写在上面,或是她的幸福就只能寄托于此,就这样一直熬到醒来。

当阿玛尔菲塔诺教授告诉欧洲三位评论家,他在1974年为阿根廷一家出版社翻译过《无尽的玫瑰》时,三位对他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三位想知道教授是在什么地方学的德语,如何见到阿琴波尔迪的著作的,阅读过阿琴波尔迪的哪些作品,意见怎样。阿玛尔菲塔诺说,他的德语是在智利一家德语学校学的,从挺小的时候就进入了这所学校,到了十五岁不知什么原因去了一所公立中学。根据他的回忆,是在二十岁时,接触到阿琴波尔迪的作品,从圣地亚哥一家图书馆借阅的,直接用德语阅读了《无尽的玫瑰》、《皮面具》和《欧洲的河流》。那家图书馆只有这三本。《分叉的分叉》刚刚开始阅读,还没有看完。那是一家公共图书馆,由一位德国先生资助,生前他收藏了大批德语书籍,都捐赠给圣地亚哥努纽阿区的小区了。

阿玛尔菲塔诺教授对阿琴波尔迪的看法自然是好的,但距离三位评论家对阿琴波尔迪的崇敬程度尚远。比如,阿玛尔菲塔诺的看法与君特·格拉斯或者阿尔诺·施密特的看法一致。三位想知道他翻译《无尽的玫瑰》是自己的主意呢,还是受出版社委托。阿玛尔菲塔诺说是那家阿根廷出版社出版人的想法。还说,那个时候他能翻译什么就翻什么,另外,他还干着校对的工作。据他所知,那本《无尽的玫瑰》是盗版书,虽然后来才明白,可一直无法确定。

这时三位对教授已经相当和蔼了,于是问他1974年他在阿根廷做什么。阿玛尔菲塔诺看看三人,再看看自己手中的珍珠鸡尾酒,好像重复了多次的样子说道,1974年由于智利发生了军事政变,他被迫流亡,逃到了阿根廷。接着,他道歉说,这有些辩解的味道。他说,应该坚持斗争。但三位评论家没拿这话当回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