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中原与草原的循环(1/2)
一
在中国历史的循环中,还有一个大的规律,那就是大分裂和大统一相间。
中国历史的一个规律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从春秋战国到鸦片战争,中国共经历了三次大分裂和三次大统一。
第一次是从春秋战国的长达500多年的漫长分裂时期,到秦朝获得统一,出现统一大帝国的第一阶段,建立了秦汉帝国。第二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300多年的分裂到隋朝获得了统一,出现统一大帝国的第二阶段,建立了隋唐帝国。第三次是五代十国宋金辽300多年的分裂到元统一,出现统一大帝国的第三个阶段,建立了元明清帝国。
这种大分裂到大统一背后的规律是,大统一后通过兼并战争建立的第一个王朝都是起自靠近草原的边缘地区,或者直接起自草原地区。第一次分裂由起自西部边缘受草原文化影响很深的秦统一,第二次分裂由隋统一,隋是直接建立在鲜卑人的北周基础之上的,隋的开创者是鲜卑化了的汉人,因此隋的政治基因中也有浓重的草原因素。第三次分裂由元统一,元是直接起自草原的。 [6]
由草原民族或者深受草原文化影响的军事力量来完成统一,主要是因为草原民族的战斗力强。草原的生活方式本身在不断地训练一代代的骑兵,《多桑蒙古史》说蒙古人是“生而为战士者”。几乎所有的马背民族都具有类似的性格,《后汉书·西羌列传》中有描述:“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耐寒苦同之禽兽,虽妇人产子,亦不避风雪。性坚刚勇猛。” [7] 战死是最光荣的死法,死在床上是一件没面子的事。马背上的民族如同野兽一样能耐受饥寒,性格刚强勇猛。
农业文明则与此相反。在封闭的土地上,农民们提高自己生存概率的秘诀是谨慎、老成、“不招灾惹祸”。他们习惯于重复单调的田间劳作,却缺乏应对突发事件时必需的勇敢和果断。因此,在中国历史循环中还有一个循环,就是草原与中原、边缘与中央的循环,也就是游牧民族周期性入侵。
少数民族进入中原还有一个规律,那就是在地理位置上大致呈现顺时针的次序。
我们前面讲过,周人是起源于西北方的游牧民族,以封建制建立了大一统的周朝。
然后,新的西北少数民族犬戎入侵,导致周人东迁,西周变成东周。接下来,游牧民族化的华夏政权,也就是起自西北的秦,统一天下。
到了秦汉晋帝国时代,对中原王朝造成威胁的,由西北变成了正北方的匈奴和突厥,为了维护统治,几代王朝都耗费了巨大的精力。
晋代之后,威胁中原的力量就基本都是从东北部来的了:建立了北魏的鲜卑最初起自东北地区,鲜卑化了的汉人建立了隋唐帝国,再接下来,仍然是几个起自东北的少数民族唱主角:契丹人建立了辽,女真人建立了金,蒙古人 [8] 建立了元,满族人建立了清。
二
那么,为什么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会按照这个顺时针次序呢?第一个因素,是中原统治中心的移动。
周、汉、唐三代的统治中心都是长安,所以西边的少数民族总是被长安的繁华和富裕吸引,不断杀到长安。
后来,因为历代定都,关中平原地力和环境长期消耗,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长安的地下水经过几百年污染,“水皆咸卤”,没法吃了,已经不适合基本生活需要。因此中国的统治中心渐次移到了洛阳和开封。而洛阳和开封在地理上是没有防御能力的,这样,正北的乃至东北的少数民族就被刺激动员起来,加入对中原财富的抢掠之中。
来自西北和正北方的匈奴人和突厥人一般满足于掠夺和杀戮,并不想在内地建立自己的政权。但是来自东北的少数民族就不同了,他们对内地的征服越来越深入。一开始是鲜卑族统一了北方,建立了正式的王朝北魏,不过统治的时间不长。而同样起自东北的辽和金就进行了更长期、更稳定的统治。接下来,元更史无前例地征服了全中国,当然最成功的还是后起的、奠定了今天版图基础的清。因此,魏晋之后的中国历史,一半是被“东北人”主导的。
为什么来自东北的少数民族能成功地统治内地,而来自西北的只满足于劫掠或者当雇佣兵呢?
因为东北和西北的地理条件不同。西北草原地带降水稀少,只能长草,不能长庄稼。所以西北少数民族只懂得游牧一种生活方式。
今天的中国东北地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农业区,每年生产大量的粮食。也就是说,东北的降水量,足以支持农业生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